什么是端到端自動駕駛? 原創
所謂“端到端”,其實是來自深度學習中的概念,英文為“End—to—End(E2E)”,指通過一個AI模型,只要輸入原始數據就可以輸出最終結果。應用到自動駕駛領域,意味著只需要一個模型,就能把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轉換成車輛方向盤的轉動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動的力度等具體操作指令,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
“端到端自動駕駛”(End-to-End Autonomous Driving)是指直接從原始傳感器輸入(如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到車輛控制輸出(如方向盤轉角、油門/剎車指令)的單一神經網絡模型,中間不經過傳統自動駕駛系統中模塊化、分步驟的感知、預測、決策、規劃、控制等環節。
端到端算法架構顧名思義,一端輸入原始信息,另一端直接輸出行動指令,將整個駕駛行為“融會貫通”,相比上一代的模塊化算法架構,中間不再有流水線、半成品和一個個車間,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整體化的神經網絡。
傳統 vs 端到端:架構對比
傳統自動駕駛 | 端到端自動駕駛 |
模塊化:感知 → 預測 → 規劃 → 控制 | 單一模型:傳感器輸入 → 神經網絡 → 控制輸出 |
每個模塊獨立優化,人工設計規則 | 數據驅動,自動學習最優策略 |
可解釋性強,但系統復雜、誤差累積 | 簡潔高效,但黑盒化、可解釋性差 |
端到端的核心思想
- 輸入:多模態傳感器數據(圖像、點云、IMU、GPS等)
- 輸出:低-level 控制指令(轉向角、加速度)或高-level 行為(變道、超車)
- 訓練方式:
a.模仿學習(IL):用人類駕駛數據訓練模型模仿駕駛行為(如 NVIDIA 2016 的 PilotNet)。
b.強化學習(RL):通過獎勵函數讓模型在仿真環境中自我優化(如 Wayve 的 DreamerV3)。
c.多任務學習:同時預測控制信號和中間表示(如 Waymo 的 ChauffeurNet)。
代表案例
公司/項目 | 技術亮點 |
Tesla FSD V12 | 完全端到端,用數百萬視頻片段訓練,直接輸出轉向/加速信號,淘汰規則代碼。 |
Comma.ai | 開源端到端系統 Openpilot,基于攝像頭和CNN,手機芯片即可運行。 |
Wayve (英國) | 城市道路端到端RL,無需高精地圖,僅用攝像頭+GPS實現復雜場景駕駛。 |
NVIDIA PilotNet | 早期端到端CNN,輸入單目圖像直接輸出轉向角,驗證可行性。 |
挑戰與爭議
- 數據瓶頸:需海量高質量駕駛數據(Tesla 用百萬級視頻)。
- 長尾問題:罕見場景(如消防車逆行)可能訓練不足。
- 可解釋性:黑盒模型難以調試(如為何突然急剎?)。
- 安全驗證:如何證明端到端系統在極端情況下的可靠性?
未來趨勢
- 混合架構:端到端 + 可解釋模塊(如 Tesla 用端到端規劃+傳統安全校驗)。
- 世界模型:通過預測環境未來狀態提升魯棒性(如英偉達提出的 DiffusionWorld)。
- 車云協同:端側實時推理 + 云端復雜場景訓練(如小鵬的 XNGP)。
一句話總結
端到端自動駕駛是“用AI的暴力美學碾壓傳統規則系統”,但能否真正取代模塊化方案,取決于數據、算力和安全驗證的突破。
端到端算法架構由于采用了像人腦一樣的工作模式,不僅給程序員減了負,系統效率、準確性、自動駕駛體驗的人性化程度,也都得到了大幅優化。未來想要普及真正意義上的高階自動駕駛,甚至是無人駕駛,必須依靠端到端算法。所以現在整個汽車行業都在從模塊化架構向端到端架構過渡。
本文轉載自??數字化助推器?? 作者:天涯咫尺T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