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Topos 探索 LLM 的新架構
盡管對 GPT-5 褒貶不一,行業共識是并未達到期待的超級智能,根因或許來自 Transformer 邊際效用降低。
前天 DeepSeek 悄悄上線 V3.1,不是萬眾期盼的 R2, 基準測試提升可圈可點,不過同樣伴隨著業界對模型架構的疑慮。
統一視角下的概率流建模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創新思路?
近期,Adobe 研究院學者 Sridhar 嘗試用 Topos 來回答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 GenAI 架構【文獻 1】。
一、Topos
筆者將 Topos 看成一個可以自定義“集合”、“邏輯”、“函數”的數學宇宙,宇宙法則能夠保持其中數學結構的嚴謹性。
一個 topos 就像是一個廣義類集合范疇(category of sets),具備與集合體系相似的邏輯和運算規則,包含以下幾個關鍵特征:
1. 極限與可選余極限(limits & colimits):在范疇內構造出“最小”和“最大”,比如 pullback、pushout;
2. 指數對象(exponential object):在范疇內直接表示“函數空間”,比如從 A 到 B 的所有映射;
3. 子對象分類器(subobject classifier):類似于集合論中的布爾值 {true, false},可為范疇中的對象建立邏輯結構。
Topos 是數學自定義框架,可以定義“變化的集合”、“局部的邏輯”、“不確定的函數”,從而構建不同數學世界。
碼農還可以這么理解,Topos 定義了面向對象編程里的數學基類——集合、函數、邏輯,可以繼承并重寫某些方法,比如邏輯里“什么是真”。
二、Transformer
Transformer 是通用的序列到序列函數近似器。在Embedding空間中,只要數據足夠、參數合適,Transformer 可以逼近幾乎任意連續函數。
不過 Transformer 僅是曲線擬合器,能夠學到復雜模式,但并不天然帶有邏輯組合與普遍構造能力。
而 Topos 恰好提供了一種邏輯與組合的框架,讓模型可以從“擬合函數”轉變為“生成邏輯結構”。關鍵在如何把 LLM 放進一個 topos 里。

三、LLM Topos
Sridhar 證明了,LLM 所在的范疇實際上滿足 topos 的所有要求:
- (co)complete:任意圖形化的構造都能找到極限和余極限;
- 具備指數對象:可以自然表示 LLM 到 LLM 所有映射的空間;
- 有子對象分類器:能夠支持邏輯判別與語義建模。
所以,“LLM 范疇”可看作一個 topos,這樣LLM 就可以嵌入到一個廣義類集合的數學世界中:
在這個數學世界里,不僅能訓練模型,還能通過范疇論的通用構造來組織、組合和推理模型。

四、Topos GAIA
基于上述框架,Sridhar 提出了一種全新的 GenAI 架構,簡稱 GAIA(Generative AI Architectures)。
GAIA 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范疇的普遍構造來組合和生成結構,將神經網絡從黑箱函數變成邏輯機器。
Pullback信息對齊,Pushout模態合并,Equalizer一致性篩選,Coequalizer沖突調和,Exponential映射建模,Subobject Classifier邏輯推理,......
1. Pullback 是給定兩個對象 A、B 映射到同一個對象 C 的時候,尋找一個“最大公共子結構”,使得它們在 C 中的對應部分一致;

LLM 的不同模態(如文本和圖像)都可以映射到某個“語義空間”,Pullback 操作能自動找到這些模態中語義對齊的部分。
2. Pushout 是兩個對象 A、B 共享一個子對象 C 時,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對象;
如果文本和圖像模型都依賴于某種“共同語義結構”,Pushout 可以自動融合它們,生成更完整的多模態表征。
3. Equalizer 是給定兩個平行箭頭 f, g: A → B 時,找出 A 中所有能讓 f(x)=g(x) 的元素,形成一個子對象;
如果有兩個不同的 LLM 對同一輸入給出不同輸出,Equalizer 就能抽取出它們意見一致的部分,作為更可靠的知識子集。
4. Coequalizer 則是給定兩個映射 f, g: A → B,找到一個“最小商對象”,把 f 和 g 的沖突部分識別為同一類;
當不同模型給出的答案不一致時,Coequalizer 可以作調和,形成一個更高抽象的統一輸出,例如歸納兩個不同具體病情診斷為“呼吸類疾病”。
5. Exponential Object 指數對象 B^A 表示所有從 A 到 B 的映射集合,模型之間的映射也可以被看作一個新的模型;
如果 A 是所有輸入狀態,B 是所有可能輸出,那么 B^A 就是輸入到輸出的所有可能演化路徑。
6. Subobject classifier 是一個特殊對象,用來表示某個子對象是否成立,效果等同于集合論中的 {true, false};

子對象分類器能賦予 LLM 內部邏輯推理能力,比如對“是否滿足某個語義條件”進行判定,為 LLM 的邏輯性和可解釋性提供了結構支撐。
五、落地實現
理論很優美,但怎么樣落地呢?Sridhar 提出函子化的反向傳播(Functorial Backpropagation)設想。
傳統反向傳播(backprop)是數值計算過程,而在 GAIA 中被重新刻畫為范疇內的函子映射。
這樣不僅可以保持訓練過程與范疇結構的一致性,還能更自然地在不同模型之間遷移梯度信息,甚至可能實現跨范疇的學習機制。
函子化的反向傳播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可以把梯度下降推廣到范疇結構上,就能夠在邏輯、組合、語義層面構建新一代 LLM。

重新思考 MoE 文中筆者分享過,MoE 可作為LLM認知框架中重要的分布式采樣推理方法,也可被看作一種模型組合策略:
GShard硬編碼,或DeepSeekMoE細分...,GPT-5模型路由,或依賴推理的scaling law涌現出策略,而 GAIA 則是基于數學基礎原理的強大符號化方法。
如果說 Transformer 是萬能函數擬合器,那么 Topos 下的 GAIA 或許就是邏輯組合機器。
在此意義上,筆者一直推崇的沿最優輸運方向的重整化,與 GAIA 可以實現融合,賦予概率流建模邏輯組合的能力:
- Topos 可以作為重整化的上層邏輯范疇,RG 流變成一個 Topos 內的態射選擇,不只是粗粒化 token 分布,而是粗粒化意義-關系圖譜;
- 從全局信息熵極小化,聚焦到局部的范疇化損失,可確定最優生成路徑,能夠提高語義一致性。這點也是指令模型與推理模型融合的關鍵。
- 將原始語料作為語義基礎,沿著語義損失最小路徑多級粗粒化;推理時,再以原始語料做語義驗證,應該能夠顯著降低幻覺,類似用原始語料做RAG。
不過目前GAIA 只是一個理論設想,是否真的能在實際任務中優于 Transformer,還需要卓越的工程化實現,以及大量實驗驗證。
我們“要么繼續堆疊更大的模型,要么尋找一個更優雅的數學物理世界” ,而 Topos + RG,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新入口。
文獻1,Topos Theory for Generative AI and LLMs,https://arxiv.org/html/2508.08293v1
本文轉載自???????????????清熙???????????,作者:王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