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Qoder CLI 重構我的工作流:AI 團隊第一次真的能協作了
我喜歡把 AI 當同事用,而不是當工具。
這篇文章記錄我和 AI 一起工作的過程,不只是測評,而是實驗。
我一直在探索一個問題:AI 到底能在創作中承擔多大角色?
前兩天用CC(Claude Code CLI)跑了一個AI產品設計工作流,我發現跑下來效果還不錯,不僅僅工作效率提升了,生成的UX原型更加完善了,基本省去了大半的時間和精力。
于是我決定升級:把工作流擴展成一個完整的 AI “虛擬研發團隊”,新增了架構師、測試工程師和多層次的 UX 設計師。
但是我又遇到一個問題,我想把原來的UX Designer的只能擴展一下,讓她負責低保真和高保真的UX交互設計,同時增加了架構設計和測試工程師,讓CC幫我跑了一套工作流。
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
- 設計太重: 復雜的任務設計讓每一個 Agent 節點執行時間都出乎意料地長,整個工作流協作效率低下。

- 質量參差: 尤其在測試工作流中,AI 生成的用例和代碼雖然看起來“高大上”,但與實際工程需求總有差距。

- 無法并行: 復雜的任務無法在同一代碼庫并行執行,效率大打折扣。

正當我苦尋一種更成熟、更適應中國研發團隊組織架構的 CLI 工作流時,阿里的 Qoder CLI 出現了。
原問題 | Qoder 解決方案 | 實測結果 |
任務過重、Agent 阻塞 | Sub-agent 子代理 | 并行協作、性能翻倍 |
測試與現實脫節 | Quest Mode | 結構化交付、Spec 驅動 |
任務無法并行 | Worktree 支持多線程 | Git級并發執行無沖突 |
它內置的“子 Agent”機制,這不就完美解決了我的“任務過重”問題嘛?

用之前,先了解一下Qoder CLI,它是阿里專為命令行環境打造的AI Coding Agent,內置了各種質量、子agent、Hook機制等,為開發者提供了完備的工具棧。
誰需要 Qoder CLI?
對于資深開發者來說,CLI是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還有用過VScode、JetBrains等的朋友,結合Qoder CLI來使用真的太方便了,直接連接MCP服務就能沉浸式開發。
對于終端中心開發者(DevOps/運維)來說,終端就是一切。Qoder CLI 允許你通過 CLI 自動化無縫接入強大的 Agent 功能,將 AI 編程能力集成到自動化腳本和運維流程中。
對于獨立開發者來說,精力有限?Qoder CLI 讓你瞬間擁有一個由數字員工 Agent 組成的虛擬團隊,你只需要負責指揮和輔助。
Qoder CLI能幫你做啥
Qoder CLI 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輕量級、高效率的 Agent 框架。
一個非常明晰的Agent組織架構。
Qoder CLI 是一個輕量級、高效率的 AI 編程助手,它內置了可擴展的子代理框架,能以極低的資源消耗(內存比同類工具低 70%)將復雜的開發任務拆解并高效完成,讓你的命令行工作流具備無限智能。
它內置了完善的工具棧和擴展機制:
- 子代理(Sub-agent): 幫你做 UI 設計、審查代碼、輔助寫代碼的數字員工,可以并行工作。
- 自定義指令/Hook 機制: 讓你能定制專屬工作流,并方便地與外部系統集成。
很多朋友其實問了,你所說的Qoder CLI和Qoder有啥關系,解釋一下。
原來Qoder是一個AI編程IDE,Qoder CLI就是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下擴展,專門給終端環境設計了一個coding agent,對于開發者來說更加友好。
并且它們共享統一的賬號體系、頂尖模型和 Credits 額度。CLI 擁有更豐富的 Agent 能力,更新速度更快,且場景覆蓋運維、云原生(特別是云環境)等更廣泛人群。
并且它還有自定義的子代理和命令等功能,這些時Cursor CLI沒有的,在接下來的文章里面會帶你一起演示一下這些功能。
實測:Qoder CLI 如何解決我的痛點
實測 1:子代理(Sub-agent)如何提升效率?
我把前面那個“被玩壞的 AI 產品設計工作流”,用 Qoder CLI 的多 Agent 機制重新跑了一遍。
回顧一下我之前的痛點,之前任務過重,一個 Agent 搞不定,上下文爆炸。
看看Qoder CLI的解法:分而治之。
我通過一個提示詞,讓主 Agent 委派了四個子代理協作:general-purpose (需求分析) → design-agent (技術設計) → task-executor (代碼實現) → code-reviewer (代碼審查)。
1、啟動子代理
運行 qoder agent list 查看可用的子代理,如 design-agent、task-executor。

2、委派任務
用 general-purpose 代理進行需求分析,然后調用 design-agent 負責技術設計,task-executor 負責具體的代碼實現,最后用 code-reviewer 進行代碼審查。
我將設計一個多功能、高度可定制的UI設計系統,旨在幫助設計師和開發者快速創建不同風格的UI界面。該系統內置多種常見的風格化主題(如極簡主義、新擬物、暗黑模式、賽博朋克、國風等),用戶可以根據項目需求和用戶群體,一鍵切換或混合搭配。該系統不僅支持Android、Web、iPad等主流平臺,還可根據不同設備的屏幕比例(如手機16:9、平板4:3、桌面16:10等)自動適配,確??缙脚_體驗的一致性。先用 general-purpose 代理進行需求分析,然后調用 design-agent 負責技術設計,task-executor 負責具體的代碼實現,最后用 code-reviewer 進行代碼審查。
首先它會調用 general-purpose 代理進行分析,接著用design-agent 進行UI設計系統的技術設計,并行調用webSearch工具等執行任務。

等待一段時間之后,它會給我列出接下來需要執行的任務。

接下來當用戶確認需求之后,各個代理就可以直接去執行。

并且還創建了任務清單。

如果遇到卡頓,可以讓它分階段去實施,這樣任務會執行的比較流暢。

Qoder CLI 的子代理通過獨立的上下文和工具權限,將復雜任務拆解,避免了“大 Agent 任務過重”的問題,顯著提升了執行效率和準確性。
實測 2:Quest Mode 如何實現 Spec 驅動開發?
又一個痛點,之前 AI 生成的測試和 UI 無法滿足“動態適配”的實際工程需求,得通過自然語言一個一個去改。
對此,Qoder CLI的解法是結構化交付,使用內置的 Quest Mode 能力。
這里可以使用內置的 Quest 與 CodeReview 能力來就行演示。
AI 輔助技術設計(Spec)
使用Quest Mode,其實就是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例如:“開發一個支持網頁和移動端動態適配的 UI 組件,并包含完整的測試。”

結果報告(Task Report)
Qoder CLI也能自動生成詳盡的技術設計文檔(Design)和任務分解,讓任務目標清晰可控。
最終生成了任務報告(Task Report),總結代碼變更、測試結果和驗證結論。

Quest Mode 將“理想很豐滿”的工作流變成了“現實可落地”的自動化流程,通過結構化的 Spec 驅動,確保最終代碼符合預期,解決了“測試與現實有差距”的問題。
實測 3:Worktree 如何實現并行開發?
如果面對多個并行開發任務,如 Bug 修復和新功能開發,其他CLI目前可能辦不到,但是,Qoder CLI可以支持!
對此,Qoder CLI的解法是Git 級別隔離, 使用了Worktree 參數,在同一個 Git 倉庫下快速啟動了兩個并行的 Quest 任務:
創建 Worktree: 使用 qoder --worktree 參數為不同任務創建多個 Worktree。
(在同一個 Git 倉庫下,連續快速執行以下兩條命令,模擬并發)
CMD A: 修復bug并行任務
qoder quest create "修復潛在的 Bug" --worktree hotfix-p1
CMD B: 設計新功能的并發任務
qoder quest create "實現用戶頭像設計新功能" --worktree feature-avatar
其實現在可以查看到所有的worktree,就可以看到main分支,Qoder CLI 成功創建了兩個獨立的 Worktree。兩個任務可以并行執行,互不干擾文件讀寫。

Worktree 解決了文件讀寫沖突,讓開發者可以高效地在同一倉庫中并行處理多個任務,大幅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寫在最后
Qoder CLI,不只是一個命令行工具。
它更像是一支在終端里工作的數字團隊——懂協作、能拆解、會自我校正。
它用 Worktree 解決并行沖突,用 Sub-agent 分擔復雜任務,用 Quest Mode 把需求落成結構化交付。
而 Qoder CLI 讓這種加速變得可控、可落地,也更符合中國研發團隊的協作邏輯——分工明確、執行高效。
未來,Qoder CLI 將與 Qoder IDE 深度融合,成為連接本地與云端智能的統一入口。
這些機制讓“理想中的 AI 團隊”第一次能真實跑起來。
本文本文轉載自??AIGC新知??,作者:絳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