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路由器選購的七大誤區
隨著寬帶接入的普及化,基于寬帶接入的各種設備也逐漸多了起來,成為市場中新的亮點寬,其中寬帶路由器又可算是這些亮點中的焦點了。不僅企業用戶需要,家庭用戶也有許多選擇。面對這一龐大市場許多中小網絡設備廠商紛紛加入,有的原來根本沒有路由器開發能力的,一時間各種品牌的寬帶路由器在市場上出現。普通中小企業和家庭用戶,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路由器的選購還不是很理智,處于摸索階段,常常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存在諸多誤區。
寬帶和窄帶比起來,最主要就是個“快”字,所以大家在選購寬帶路由器時,非常關心其性能怎么樣,通俗來說就是“快不快”。于是各寬帶路由器廠商都竭盡所能提出各種各樣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寬帶路由器性能很快。但在這些諸多證據中有許多往往是片面的,等你買回去發現性能不足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本文就從專業角度出發,分析幾個常見的選購誤區。
誤區一:寬帶路由器同質化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類說法,就像我們經常聽到PC同質化一樣。其實這也是相當錯誤的。寬帶路由器的出現也不過兩年左右的時間,許多后來加入的廠家基本上還處于摸索階段,其技術相當不成熟,說寬帶路由器同質化為時還早。
對于家庭用的低端寬帶路由器,說同質化可能還有一定意義,因為它的功能相當簡單。但對于企業用,特別是網吧用寬帶路由器的性能好壞,不同品牌的產品性能相差甚遠!這一點對于網吧用戶可能更有發言權,也是證明路由器性能好壞的最好應用,因為在網吧中的應用通常比較復雜,多數是進行大流量的在線游戲和視頻播放等。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寬帶路由器最好還是選擇品牌比較大、信譽比較好的廠商產品。 #p#
誤區二: 同“芯”就是同質
許多用戶在選購寬帶路由器時最關心的就是路由器所采用的核心芯片(相當路由器的CPU),認為只要CPU一樣,性能應該差不多,就像我們在選購PC機一樣。
其實這是相當片面的。路由器屬于一種高技術的網絡設備,CPU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整個路由器主板架構設計得是否合理;路由器軟件是否是優化設計,是否符合路由器連接自身的特點,在進行網絡連接時是否能發揮最佳性能。
這就涉及到具體的品牌了。現在有許多寬帶路由器廠商原來根本沒有路由器開發能力,但由于進入寬帶路由器的門檻比較低,加上市場的誘惑,請了幾個自認為很專業的工程師就上馬了。雖然也能開發出具有一定性能的路由器產品,但由于整架構設計不合理、軟件能力差,路由器CPU的整體性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所以雖然采用的是同一款CPU,但性能較著名品牌相差甚遠,就像同一個CPU的PC機性能相差很遠一樣。
最淺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在組裝兼容PC機時,盡管其它配置一樣,但如果主板選購的不好,整臺PC機的性能就可能相差很遠,這一點筆者是有相當體會的。況且決定寬帶路由器性能還遠不是只有主板,路由器的軟件配置也是CPU性能發揮的關鍵。所以在選購寬帶路由器時同樣需要選擇好的品牌,最好是以前有過路由器產品開發經驗的,而不是現在能說聽到“寬帶路由器同質化”。目前寬帶路由器性能比較好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國外和臺灣的。 #p#
誤區三:處理器主頻越高性能越好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些類似的廠商宣傳:“處理器主頻100MHz,性能強勁。”、“處理器主頻133MHz,性能比100MHz的要好得多。”、“采用通信專業RISC CPU。”等等。這同樣是片面的,嚴重誤導消費者。
首先,處理器只是路由器的一個部件,特別之處只在于它是最核心的器件。處理器用得差路由器性能好不了,但反過來處理器好了路由器性能卻不一定好。其次,處理器主頻只是處理器的一個性能指標,要知道處理器性能,還必須了解其總線寬度(16位還是32位)、Cache容量和結構、內部總線結構、運算模式等等,這些都會極大地影響處理器性能,一點也不比主頻次要。所謂的“采用通信專業RISC CPU”相當于什么都沒說,只是用專業術語扮高深,不敢量出底細,因為幾乎所有路由器采用的都是通信專業RISC CPU,關鍵要看這顆CPU到底用的是什么內核,內部結構如何。
目前一般來說,100MHz或以下的屬于較低主頻,基本上已淘汰;100MHz~200MHz屬中等;200MHz以上屬于較高主頻。另外還要清楚處理器是什么內核,是80186、ARM7、ARM9、MIPS還是Intel Xscale?Cache容量有多大?80186、ARM7內核處理器是第一代寬帶路由器的典型配置,性能低,主流廠商目前均已不使用。ARM9、MIPS內核處理器是目前主流。Intel Xscale架構是高級網絡處理器,用于高端產品。Cache容量8K或以下屬于少的,16K常見,32K或以上是比較高的。如果你是專業人士或喜歡追根究底,還可以深究一下ARM9是普通型的920T/922T/940T還是增強型的926E/946E/966E,MIPS是2K、3K還是4K、5K,不同型號性能和結構都會有較大差異。
所以路由器CPU主頻僅是一個基本指標,要全面了解CPU的性能,關鍵還是看它的品牌和內部結構,就像PC機中的CPU一樣,雖然主頻都可能一樣,但最終表現性能卻大相徑庭一樣。 #p#
誤區四:內存容量越大性能越好
因為大家都知道內容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奸商就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大肆宣傳其實并不全面的事實。經常看到廠商在路由器產品宣傳時說:“我們產品的內存16MB,性能比8MB好多了。”之類的說法。其實這都是非常片面的,因為路由器的內存不像我們PC中的內存那樣熟悉,用戶對它的認識也比較欠缺,容易產生誤解。
以上這類廣告存在一個問題,兩個陷阱。一個問題是:內存同樣只是路由器的一個部件,只不過是一個重要部件而已。和處理器一樣,內存用得小路由器性能好不了,但反過來內存用得大路由器性能卻不一定好。根據使用內存的大小來絕對地評判路由器性能的高低是不合理的,科學地使用內存同樣重要,水平高的軟件設計能很好地規劃和使用內存,水平低的甚至自己沒有設計能力,直接使用處理器芯片廠家提供的未經優化的參考軟件的,內存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規劃和使用。
兩個陷阱是:內存單位和內存總線。內存可以用Byte(字節)做單位,也可以用Bit(位)做單位,兩者一音之差,容量差8倍(1 Byte = 8 Bit),一般用大寫B表示Byte,小寫b表示Bit,但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會在這里做手腳,有象上面的說法例子中不標單位混淆視聽的,也有故意把b標做B瞞天過海的。另外內存還有總線寬帶寬窄之分,如現在的16位和32位,就像我們平常在PC中常說的總線帶寬一樣。要在內存中存或取4Byte的數據,如果是16位內存,就要操作兩次,32位內存則只需要操作一次,效率差一倍。所以即使相同容量的內存如果總線寬度不一樣其對路由器性能的影響也是重大的。
還有就是路由器內存的類型,現在的路由器內存也有兩種,一種是EDO類型,還有一種是新型的SD類型的,就像當時PC機中的EDO和SD內存一樣,大家肯定知道它們之間的性能區別了。在PC機中,同樣是64MB內存,如果是EDO的性能就遠不如SD的了。
如果別人只告訴你是多少M,一定要問清楚是Byte還是Bit;是16位還是32位;是EDO的,還是SD的。當然你要找信得過的對象問,千萬別上當受騙。如果你是專業人士或喜歡追根究底,把內存型號輸入到Google上搜一把,然后到芯片廠家的網站上好好看個究竟就絕對不會錯了,除非不法分子用打磨芯片在芯片絲印上造假。 #p#
誤區五:Flash容量大的性能好
這是相當錯誤的。Flash是用來存放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其大小主要取決于用何種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編寫效率和用戶界面的花哨程度。如果選用高效率的實時操作系統(如VxWorks、Ecos、Nucleus等),設計者對操作系統理解又很深刻,能對其進行合理裁剪,設計者的應用程序編寫效率也很高,就可以使用小容量的Flash。如果選用低效率的操作系統(如Linux等),設計者對操作系統不了解,應用程序編寫效率低,或根本就是照搬了芯片廠家提供的未經優化的參考軟件,就只能使用大容量的Flash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而是Flash用得越小軟件水平越高,產品越值得信賴。當然,產品功能多、用戶界面花哨(如有很多高清晰圖片)相對來說用的Flash會大一點。
普通用戶根本不用去了解Flash到底是多大,只要看功能是不是滿足需要,頂多再看看用戶界面好不好看,合不合你口味就足夠了。 #p#
誤區六:把理論帶機數量當作實際帶機數量
同樣經常在一些媒體上看到“本路由器帶機量為200臺。”、“本路由器最大允許帶機量為253臺”之類的廣告。這些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對于帶機數量,要視具體的網絡應用來定,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衡量寬帶路由器的實際可帶機數量。因為每一個網絡繁忙程度大不相同,網吧里所有人都在埋頭上網聊天、游戲,而且幾乎所有數據都通過路由器WAN口,所以負載很重。但如果是一個企業網,大部分人都在忙著搞設計、寫報告、做計劃,同一時間只有小部分人在用網絡,而且大部分數據都是在企業網內部流動,所以路由器負載很輕。在一個200臺PC的企業網性能夠用的路由器,放到網吧往往可能連50臺PC都帶不動。較為客觀的說法應該指明這個帶機量是針對哪種類型網絡的,而且數量是一個根據典型情況估算出來的范圍,例如“網吧帶機量150~250臺(典型值)”,這種說法就負責任多了。第二種最大允許帶機量的說法是唬人的,它的根據不是路由器的性能,而是DHCP最大可以分配的IP地址數,254個減掉自己用掉的一個就是253個。理論上所有寬帶路由器都可以帶253臺機,這又有什么意義呢? #p#
誤區七.:雙WAN口的性能是單WAN口的兩倍
目前有一些品牌的路由器提供了兩個WAN端口,可以把兩條WAN寬帶接入外接在一起用。于是就有廠家這樣宣傳:“此路由器是雙WAN口,性能是單WAN口的兩倍。”、“單WAN口帶機量100臺,雙WAN口帶機量200臺。”這種理解是相當錯誤的。
這種說法混淆概念。一個路由器基礎硬件和軟件確定后,其處理能力或性能就確定了,不會隨WAN口數的增減而有較大變化。有一種情況:路由器本身處理能力相對于WAN口出口帶寬有富余,如路由器處理能力40M,WAN口出口帶寬每線10M,由于受限于出口帶寬,單WAN口路由器就只能有10M的吞吐量,雙WAN口路由器則能有20M的吞吐量。從這個角度出發似乎網絡性能提升了一倍,但這只是你網絡配置合不合理的問題,路由器性能始終是40M,沒變過。反過來說,如果路由器本身處理能力只有5M,不管是單WAN口還是雙WAN口都只可能有5M的吞吐量。舉例來說,一個工廠每天能做一萬件產品,但只有一輛運貨卡車,每天只能運送五千件產品,這時增加一輛運貨卡車就很有效果。但如果每天產量只有三千件,也配了兩輛運貨卡車,就沒什么作用,徒增成本。
現在市場上有不同品牌的一些多WAN口路由器在銷售,但性能良莠不齊。一個路由器做多WAN口,首先要建立在路由器本身性能要夠強的前提上,相對于出口帶寬路由器處理能力有富余,如果本身處理能力有限,多WAN口就純粹是一個擺設。大家在選擇多WAN口路由器時,一定要小心考察其性能,有一點可供大家參考:如果路由器采用的是ARM7內核或相當性能處理器,主頻小于100M,基本上可以判定其性能不足以做多WAN口。
其實用戶在寬帶路由器選購方面存在誤區還很多,如寬帶路由器的吞吐量、端口帶寬等,限制篇幅的原因,在此只能與大家一起分析到此。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這些誤區,才能更加理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寬帶路由器,而不至于被那些奸商騙了還大贊他如何如何好。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