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全面發力IPv6網絡
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認為,當前向下一代互聯網過渡,最重要的是商用化,起步越早,需要過渡的網絡和終端規模越少,代價和難度也越低。“未雨綢繆,越早越好”。
商業化過渡的重要和緊迫性:2011年地址缺口
IANA對于IPv4地址分配結束大約在2010年底;APNIC分配結束大約在2012年3月乃至2011年底。以中國電信為例,預計在2011年前后出現明顯地址缺口:用戶量將達到8600萬,移動互聯網用戶2000萬,IPTV用戶630萬,屆時,IP地址需求缺口將約合1700萬。正如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得益于從純學術和軍用轉向公眾商用網一樣,向下一代互聯網的過渡也需要盡快從學術網和試驗網轉向公眾商用網才能實現實質性推進。
下一代互聯網是業界為了解決目前互聯網的地址瓶頸、質量和安全等問題而提出的未來發展的總體設想,盡管IPv6網絡并不能概括下一代互聯網的全部,但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成熟的標準體系,目前業界一般泛指的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內容往往就是指IPv6。因而,目前下一代互聯網的工作重心就是平穩有效地向IPv6的過渡,同時盡可能地提升網絡的可控可管可擴可信能力。
整體戰略部署時間表明確:2015年IPv4退出
韋樂平提出具體部署時間表:試商用階段(現在-2011年):啟動網絡和平臺支持IPv6的改造,確定網絡及業務過渡方案、現網商業化試點,基本具備引入IPv6業務的網絡條件;規模商用階段(2012-2015年):IPv4/IPv6網絡和業務共存,網絡和平臺規模改造,業務逐步遷移,新型應用和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全面商用階段(2015年以后):新型應用占據主導,IPv4網絡和業務平臺逐步退出。
對此,中國電信正式向設備廠商提出基本的強制要求,其中包括:所有新增的網絡和系統設備必須開啟IPv4/IPv6雙棧功能;所有新增的終端設備須具備并全性能開啟IPv6功能;所有新增軟件系統在設計、開發、測試和驗收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對IPv6網絡的支持;要求供應商提供標的國際通行IPv6就緒認證標志或等效的測試報告等。可以預見,這些硬性規定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引起設備商間激烈的角逐,也是各廠商研發備戰多年的集體釋放。
中國電信明確IPv6六大業務切入點
在熱鬧的物聯網、云計算時代,用戶最關心的除了所享服務的無縫過渡,更有新的基于IP的多種應用。中國電信提出自營業務、企業和家庭網關等六大未來的業務切入點的具體策略:
自營業務首先過渡;企業和家庭網關實現對部分政企和家庭客戶IPv6接入支持;移動互聯網部署改造較簡單,用戶又少,應加速過渡;IP VPN業務面向政企客戶群的過渡;未來高端業務宜采用IPv4/IPv6雙棧模式、大眾業務宜采用純IPv6模式發展;M2M應用和物聯網可直接采用IPv6。
有關專家認為:在IPv6商業化方面,中國電信的全面發力,在我國乃至世界領先實現IPv6從示范網到商用的過渡,將啟動中國IPv6商用元年。據悉,中國聯通也將整合10個城市的下一代互聯網商用平臺。幾大運營商作為產業鏈上游,此舉對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的引擎作用,將極大推動過渡密集期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