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云的“閘北模式”
6月17日清晨的一場大雨,并沒沖淡上海閘北區市北醫院新大樓啟用典禮的熱烈氣氛,裝束一新身著粉紅制服的護士們,列隊迎接前來就診的病患。上海市沈曉明副市長、上海市政協蔡威副主席等上海市、閘北區的領導們,也出現在市北醫院新門診大樓,按市北醫院楊慶群副院長的話來說,“今天的上海市衛生工作會議,開到市北醫院來了。”
市北醫院是一家輻射閘北區的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街道及其周邊地區40萬居民的醫院,在閘北區衛生局的十二五規劃中,市北醫院的發展定位是成為南北狹長的閘北區整個北部區域的醫療中心。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除了興建醫院新大樓、改善就醫環境、大量更新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等措施之外,市北醫院還有一項重要舉措:引進云計算,打造健康云。這個大膽的舉措,讓市北醫院創造出一個中國第一,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個云上的醫院。
敢吃螃蟹的醫療信息化先鋒
市北醫院在信息化進程上已不是第一次敢于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市北醫院就率先摸索,把信息化引入到醫院的管理、診療等業務中,并借此大大提升了市北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在市北醫院各項工作中的普及,傳統信息技術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日益突出。例如,門診、急診醫生的計算機終端,一旦受到病毒、木馬等惡意攻擊癱瘓,醫生們不得不干等著維護部門數個小時的搶修,連藥方都開不出來,不得不承受著患者的不滿和失望。此外,醫院的運行成本中,運行著HIS、LIS等應用軟件及大型數據庫的數據中心所產生的電費,也居高不下,更遑論整個計算機網絡的日常維護成本。
普遍醫療服務理念受到全球醫療服務界認同,也是醫療行業服務人民的發展目標。但無論是醫療設施的配備,還是專業醫療人員的培養,都會制約普遍醫療服務這樣偉大的目標實現。即使是在美國,奧巴馬總統雄心勃勃的醫改計劃也遇到重重阻力,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醫療資源的供給能力,與普遍服務人群這個目標之間巨大的差距。
被定位于服務半個閘北區40萬居民的市北醫院,是否能夠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實現區域內的普遍醫療服務呢?實際上,市北醫院已經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始了探索的步伐,成立了閘北遠程醫療會診中心,2003年就實施了電子病歷,2005、2006年實現了與彭浦、臨汾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了電子雙向轉診。但如何能真正實現整個北部閘北區高密度的普遍醫療服務覆蓋,市北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必須有大的跨越,才能實現其遠大的目標。
當閘北模式遇上云計算
市北醫院所在的閘北區衛生局,在過去十年的醫療信息化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系統的建設思路,被衛生部部長陳竺譽為“閘北模式”,上海閘北也因此作為衛生部醫療信息化的試點區域,倍受醫療信息化各界人士的關注。
近年來,云計算的概念被炒得很熱。但云計算到底能否落地,各界說法莫衷一是。醫療信息化的先鋒,市北醫院和上級閘北區衛生局,都抱著開放的心態,主動碰觸云計算,學習云計算的技術知識,思考云計算能給醫療信息化帶來什么?不同于眾多始終抱有質疑而猶豫不絕者,市北醫院多年的信息化實踐積累,使得市北醫院在云計算引入的問題上務實而理性。
市北醫院給自己設定的目標非常明確,倪克樑院長在新大樓啟用典禮上表示,“把市北醫院建設成為一個功能優先、服務優質、技術優秀、價格優惠的智能化醫院。”楊慶群副院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我們一直以來積極引入先進科技、提升醫院信息化水平,最終目的是服務老百姓,為病患提供更高效率的醫療服務、最大程度提高就診體驗。”
在市北醫院與業界主要云計算解決方案供應商頻繁交流,在研究探討醫療信息應用如何與云計算結合的過程中,華為,一個在醫療信息化行業頗為陌生的名字進入了市北醫院的視野。華為早在2008年就已在云計算領域規模投入,推出了端到端云計算解決方案,該方案基于強大的華為云計算平臺,通過開放性的合作,推動各種業務與應用“云”化。
對于華為能否將在電信領域的成功復制到新的領域,市北醫院、閘北區在初期的接觸中疑慮重重。畢竟醫療行業的軟硬件技術,與電信行業相比可謂迥異,要跨越的障礙很大。在多次交流后,市北醫院發現華為已經采用自己研制的云計算平臺,在新建成的華為上海研究所,成功搭建起了全世界最大規模、超過一萬個用戶的桌面云系統。而且,華為與醫療專業軟件廠商的合作配合默契,給了市北醫院充分的信心。最終,市北醫院選擇了華為與華為的合作伙伴們:易可思復高、萬達信息、上海數據港等,聯手打造上海乃至中國的首個醫療健康云。
第一期工程結束后,市北醫院及其保德路、聞喜路二個分院的70%的數據、軟件已經搬遷到位于市北醫院新大樓的云計算數據中心上。健康云系統的部署,不僅給市北醫院的信息化工作帶來了超乎預期的變化,最重要的是給患者享受醫療服務帶來極大的便利。
云上的醫院
家住彭浦新村的張大爺在晨練時不慎摔傷了腳,疼痛難忍,家人就把他送到最近的彭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治,接診的醫生在進行了X線等相關檢查后,認為患者需轉院治療,通過閘北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平臺向市北醫院發出了急需轉診的通知。
不一會兒,市北醫院放射科主任皮劍通過閘北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對張大爺情況進行遠程讀片,很快作出診斷:左下肢骨折急需手術治療。并僅用了10分鐘就把張大爺接到醫院。老人空著手,不需再拿化驗單、病歷卡和X影像片等一大疊單據來回折騰,所有臨床檢查報告結果都已傳到了市北醫院。
基于云計算平臺和光纖寬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初步實現了中心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通過云上的電子雙向轉診,使得北閘北區域的遠程醫療水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市北醫院70%的應用軟件已經搬遷至云平臺,包括HIS系統、LIS系統 、電子病歷系統、門急診工作站、PACS系統、排隊叫號系統、輸液系統等,各個科室也已全面安裝上了瘦客戶端。楊慶群副院長在總結云計算項目時指出,社會上普遍有“看病難”的聲音,病患普遍關注醫療服務的及時性,一是希望到醫院就能掛上號,二是希望縮短診斷時間盡快獲得治療。運行在云計算平臺上的排隊叫號系統、各種醫療診治軟件,業務處理速度和信息傳遞效率大大超過以往,就這一點已經給病患帶來極大的便利。
其次,健康云系統讓市北醫院大大節省了資源與運維成本,尤其是無需配備主機。“‘采用云計算+瘦客戶端’”的模式后,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省電、省空間,噪音也減少了。我們醫院原先在購置辦公桌時,特意留下放主機的位置,現在發現完全不需要了。”市北醫院信息科主管工程師全浩笑稱。楊院長也表示,健康云計算系統試用下來“穩定可靠、臨床反應迅速,效果令人滿意”。
隨著二期工程的深入,新建立的具有國內一流水準、以物聯網為基礎的遠程醫療會診中心,不但為區域內一、二級醫院間的會診轉診提供極大的方便,更將與上海多家三級醫院和周邊省市醫療機構實現遠程會診,以及與美國凱斯大學醫學院聯網,進行遠程會診,真正把高級醫學專家請到社區、請到醫院、請到居民家門口,實現閘北區普遍醫療服務的目標。
對華為來說,市北醫院的成功也大大鼓勵了華為在醫療健康云這個方向上堅定地走下去。2011年7月2日,閘北區衛生局、醫改領導小組等部門主辦的上海市閘北區衛生信息化建設暨健康云項目推進大會上,華為擔綱主力,積極參與的上海智慧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不遠的未來,華為將會成為中國醫療信息化進程中不可忽略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