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是災難恢復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譯文【2013年1月24日 51CTO外電頭條】SAP公司在2011年日本遭受地震與海嘯雙重侵襲時將兩項任務作為頭等大事:一是與身處當地的一千名員工取得聯系,二是確定他們的需求。
由于此次災害涉及范疇極廣,加上隨之引發的核泄露危機,聽起來簡單的兩項任務完成起來實則極其困難。但SAP公司領導者迅速通過移動設備實現了與日本員工的聯絡,這些設備既有企業派發的、又有員工自主購買的。
SAP公司執行副總裁兼CIO Oliver Bussmann表示,盡管該公司不得不暫時關閉東京辦事處,但接下來的重點仍然是如何重新恢復工作。在冗余系統遍布全球的良好基礎之上,SAP公司完全可以將一部分工作量從日本轉移到其它位置,而身處日本的員工則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設備及筆記本電腦訪問企業資源、繼續進行工作。
“從災難恢復的角度來看,移動技術仍然擁有不可忽視的巨大潛力,”Bussmann評價道。他同時指出,SAP公司在過去兩年中一直在深入探索將移動設備納入災難恢復及業務連續性規劃的方法。
越來越多的CIO開始像Bussmann這樣認真思索移動功能對于企業平穩渡過災難所能提供的幫助。在2012年AT&T業務連續性調查中,504家來自美國的受訪IT管理者中有67%表示自己把無線網絡功能納入到業務連續性規劃中來。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有心”的受訪者眾多,但此類計劃的實際效果差別則很大,更多表現出一種“無力”的狀態,IT領導者與顧問紛紛表示。利用移動設備處理日常工作的企業當然能夠更輕松地在災難到來時繼續借助其力量,但平時很少使用移動設備的公司則難以在危機之下啟動并進行方案切換。
然而IT消費化浪潮令員工主動將智能手機與平板設備帶入業務環境,CIO們對于這種趨勢除了順從別無選擇。但作為管理者,我們應當提早規劃將移動設備納入災難恢復機制的具體辦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哪些數據允許被存儲于設備中(如果有的話)、員工們如何在平時及緊要關頭訪問企業系統,最后設想一下災難來臨時他們可能在訪問過程中遭遇哪些阻礙。
總之,這意味著管理者必須認真分析由移動戰略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員工的移動設備使用量越大,我們的戰略就越容易鋪開,所以CIO們應該把其視為保障業務連續性的有力武器,”休斯頓咨詢企業Protiviti公司管理主管Michael Porier解釋道。
企業正逐步將移動技術整合為應急規劃的組成部分,這樣管理者就能在必要時通過電子郵件、文檔及語音發布重要信息——豐富多樣的信息傳遞手段使得員工掌握新情況的可能性大大提升,Porier表示。企業可以通過上述方式了解員工的人身安全,并為大家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方案與非常時期的工作流程。
在此基礎上,CIO們能夠確認哪些員工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繼續工作,并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案。Porier認為IT領導者需要盡早將安全措施部署到位,包括以安全、監控及管理為目標的移動設備管理軟件、移動設備支持或其它一些保護業務數據所必要的方案。到底是允許員工將數據下載到自己的設備當中,還是通過VPN等安全渠道進行遠程訪問?這也是管理者需要提前做出的決策。
在咨詢企業Booz Allen Hamilton公司負責業務保障工作的高級經理Ray Thomas指出,隨著員工移動設備使用量的持續走高,他和他的同事們近幾年一直在想辦法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我們已經在大家的日常工作中建立起移動處理機制,并確保災難發生時員工仍然擁有同樣的靈活性。只要連通性不受破壞,我們的員工就仍然能夠繼續工作,”Thomas表示。
Booz Allen打造了一套通知系統,利用電子郵件、主意及短信等方式幫助員工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設備獲取關鍵信息。員工還可以借助智能手機、平板設備、筆記本及PC機訪問企業網絡。
與此同時,Thomas聲稱員工經常會把業務文件下載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中,這樣在颶風桑迪這樣的重大災害來臨時,大家仍然可以在于家中躲避的同時繼續處理手頭的工作——即使無法繼續與企業網絡相連接。
但這種方案強調了災難過程中以移動設備為基礎的應急政策的局限性:供電、連通性及訪問企業網絡都得不到保障。“其中充斥著各種薄弱環節,”德勤咨詢公司技術、戰略與架構部門主管Gregg “Skip” Bailey如是說。
他舉例稱,2011年一場強度達里氏5.8級的地震襲擊了華盛頓特區,隨即引發的蜂窩網絡過載使得很多人無法撥打或接聽電話,但短信等文本交流方式則能夠緩慢卻有效地繼續工作。颶風桑迪則更加暴虐,不僅徹底摧毀了一部分手機通信服務,更是讓不少區域發生電力中斷、進而導致民眾無法為移動設備充電。
允許員工通過移動設備訪問企業網絡的公司,還必須考慮在緊急情況下現有網絡流量是否足以容納突然激增的訪問請求,普華永道公司技術咨詢實踐部門負責人Joe Nocera表示。在他看來,一般的VPN通道在處理企業日常工作時的占用率約為20%到25%,但在災難發生時的使用率則會飆升至80%以上。
此外,Bailey等專家還表示,員工必須在災難發生之前習慣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智能手機與平板設備。身為企業管理者,我們不應該過分樂觀地假定員工已經夠輕松適應從普通臺式機向移動設備轉換的工作過程,也不能指望員工會積極主動嘗試從家里的個人電腦通過VPN訪問企業系統。即使員工能夠做到這兩點,我們還得面對這樣的現實:由于屏幕、鍵盤等要素在尺寸上存在差異,許多在臺式機上能夠輕松完成的工作往往在智能手機或平板設備上變得極為困難。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企業系統能夠在災難發生期間始終保持正常運轉。如果這一點無法實現,其它所有戰略都只會是空談。
“如果數據中心都癱瘓了,那員工手里有沒有移動設備已經不再重要,”Bailey告訴我們。
考慮到這一點,IT部門需要理解移動技術作為后端恢復機制在企業運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將恢復負責移動設備管理及應用的服務器作為頭等大事來處理,這才是保障災難恢復中移動方案切實有效的最佳辦法,Nocera表示。
“了解哪些基礎設施支持著移動應用的正常運作,確保這些設備正確包含在恢復計劃當中,”他指出。
越來越多的CIO開始將上述工作納入日程。
作為總部位于美國休斯頓的Cadence Bancorp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兼CIO,Buddy Cox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根據業內人士統計,目前已經有1800萬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處理銀行事務,而這一數字到2015年將達到5000萬之巨。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以及由此帶來的工作模式轉換,他認為是時候嘗試通過移動設備處理更多關鍵性任務應用了。
“我們已經了解到客戶與員工在輕微業務中斷乃至嚴重自然災難之下對于訪問能力的渴求,也明白自己能為iPad或者iPhone用戶提供哪些后備方案,”他表示。通過解釋,他告訴我們自己的災難恢復計劃還包括利用衛星通信系統迅速恢復受災區域中的網站,以保證員工正常工作。
但就目前而言,專家們仍然一致認為移動方案絕非萬能,我們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包括以區域為基礎的多層次連接機制,用以替代辦公場所及某些冗余系統。
“我們還不了解以移動設備為主體的故障轉移方案到底表現如何,”位于弗赫尼亞州阿靈頓市的IT咨詢企業eGlobalTech公司高級安全主管Dan Waddell指出,該公司同時也是國際信息系統安全認證聯盟的常務委員。“移動方案值得參考,但還不足以作為惟一的選擇。”
做好準備
虛擬桌面的優勢
三年前,當身為CIO的Gary L. Bateman開始部署桌面虛擬化技術時,他的初衷還非常明確:節約開支、簡化IT支持。這兩點至關重要,因為他所供職的愛荷華州勞動力發展局正面臨大幅預算削減。
新式基礎設施與新型自帶設備政策的組合允許高達一千位員工輕松通過任何計算終端(包括辦公室PC、個人智能手機或者企業分配的平板設備)訪問企業文件。市民同樣可以通過虛擬桌面與該機構網絡進行連接。
“我們為自己設置的定位就是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從任何位置進行工作,從災難恢復的角度看這套方案簡直堪稱杰作,”Bateman聲稱。
當然,事情絕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Bateman補充道。他的IT部門將工作量分配到兩套數據中心當中,借以減輕災難發生時系統遭受中斷的機率——一旦這種狀況出現,員工將不可能繼續處理工作。
“只要供電與網絡連接沒有遭到完全破壞,大家就仍然能夠連入我們的虛擬環境,”他表示。“我們的業務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一切能在辦公室里完成的工作同樣可以在虛擬桌面上實現。”
桌面虛擬化技術的人氣日漸高漲。2012年思科公司曾對600家企業IT領導者開展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68%的受訪者贊同桌面虛擬化技術適合大多數知識型員工的觀點,50%的受訪者則表示自己的企業正在實施桌面虛擬化戰略。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將業務連續性作為桌面虛擬化技術所帶來的三大優勢之一(其它二者為員工生產力以及IT成本控制)。此外, 受訪者們還將桌面虛擬化視為移動計算方案的關鍵性環節,其中81%的受訪者將筆記本作為優先選項、76%選擇臺式機、64%傾向于智能手機、而60%更看 好平板設備。
原文鏈接: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235564/Disaster_recovery_Don_t_forget_mobile
原文標題:Disaster recovery: Don't forget mob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