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iOS、安卓、WP之外的操作系統?
消息人士透露, 三星將會采用自己的操作系統Tizen來制作一些新手機 。由于消息敏感,相關爆料者隱去了自己的姓名。
三星想要推廣自有操作系統的想法是由來已久的。對于操作系統的選擇,其實就像紅玫瑰和白玫瑰一樣。選擇了當時是小眾的WindowsPhone,而非安卓的諾基亞,最終被燒死在“燃燒的平臺”上;而成為全球***安卓手機廠商的三星,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主動權被人操縱。小眾系統早就是墻上的一抹蚊子血,安卓也終將變成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
其實用諾基亞來舉例子并不恰當,因為諾基亞選擇的WindowsPhone,其實比谷歌之于Android采取了更加嚴格的控制。諾基亞能自由裁定的東西非常少,只是做了幾款兼容應用而已。諾基亞的悲劇,可能恰好反映了一個對于產業鏈下廠商過于強勢的操作系統,可能會扼殺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iOS只有蘋果一家就不說了。谷歌這幾年一直在強化Android生態圈與自己的聯系,加強對下游廠商的控制,減少碎片化。比如力推MaterialDesign設計規范,就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平臺粘性,防止開發者輕易“叛逃”。而且,為了防止安卓陣營的硬件基石開放手機聯盟(OHA)分裂,2012年9月谷歌對阿里云OS的封殺措施 也令人印象深刻。難怪三星放出做Tizen手機的消息,都得偷偷摸摸的來。
直到現在,使用小眾系統的機器依然非常少,而且價位和配置都不敢定得太高。WindowsPhone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經不算是最“小眾”的,但我們姑且還是把價位***的WP手機也算進來。除了WP之外,定價***的可能也就是 魅族的MX4Ubuntu 了。其他像是FirefoxOS在推出之時,就表明了他們會用于低價手機的立場。這也讓我們想起那些甚至都不到100塊錢的諾基亞老人機。這就是小眾系統的常態——各個廠家一直處于試水的狀態,從來沒有一家敢大規模推廣。
前幾天我去了 inWatch的發布會 ,他們說自己之所以選擇和騰訊TOS合作,是因為作為一個起步階段的公司,研發自己的系統會占用大量的人力,費力不討好。這自然也是實情,然而三星畢竟不是inWatch,他們不僅具有足夠的研發力量,也具備不愿受制于人的主觀意愿。
如果倒回兩年前,甚至一年多以前,手機廠商選擇Android之外的小眾系統還被看做是不切實際的。黑莓本來希望也很大,但現在也已經快要倒向Android陣營。從那時到現在,人們選擇系統的***考慮就是原生應用數量多寡,而且其中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游戲。在iOS和Android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系統可以顧及游戲的開發,即使爭取了絕大多數主流網絡服務提供客戶端,游戲的缺乏還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以封裝網頁的形式運行Webapp,即使是現在仍會遇到很多實際的操作問題,一點點細節上的拖累卡頓,都會影響人們的使用體驗。本來玩游戲就是為了爽,為了兼容玩得不爽那就是得不償失。所以WP和黑莓寧愿開發者“一鍵移植”,都要讓自家的原生應用盡可能多一些。至于推廣Webapp的FirefoxOS、Ubuntu等,則基本意味著放棄了高端市場。定位低配機器可以讓用戶把“玩不了游戲”的缺陷歸咎于配置低。
當然,科技界不能允許萬年壟斷。Windows即便***時占領了95%以上的總體操作系統份額,如今的份額還是被蠶食了不小的一部分。可是這種份額被蠶食的代價是PC行業整體的重要度在下降,讓位給手機和平板。那么在新的設備比如可穿戴設備,車載或者VR和AR出來之前,手機和平板操作系統就會維持iOS、Android——頂多算上WP——共同壟斷的局面嗎?
我的看法比較樂觀。手機是手持大小的一個顯示屏幕,這種設備的生命力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長,也許到100年以后我們依然需要一塊手掌大小的顯示和運算終端。在手機和平板消亡之前,它們的技術會首先被完全翻新。
隨著4G以至5G網絡正在鋪開,之前我們擔心的Webapp性能比不過原生應用的問題,將會逐步得以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主要是 應用的流式傳輸 。就像是遠程桌面一樣,由云端計算出某種應用需要的控件、引擎和顯示效果,手機只是作為一個接收端,聯網之后可以在瀏覽器中打開任何一個iOS、Android或者WindowsPhone應用。因此,只要有瀏覽器的系統都可以跨越應用壁壘,這就給了小眾系統一個機會。
而在流式傳輸技術成熟之前,系統開發商首先可以改善由iOS/Android應用“一鍵移植”到自己平臺的成功率和完成度,做好自己系統接口和iOS、Android相關指令的映射,給開發者減輕負擔。微軟就表示 從Android和iOS上移動過來的程序都是“通用應用(Universalapps)”,可以與Cortana和XboxLive深度整合,可以擴展應用內購物功能,用作動態磁貼。
為了實現這些愿景,包括三星Tizen、Ubuntu、FirefoxOS在內的競爭者們需要持續不斷的教育用戶,讓他們不再那么依賴某平臺專屬應用,而早點適應跨平臺的應用;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應該因為現在的劣勢局面而放棄努力。而作為應用開發者,也應該在遵循不同平臺界面設計規范,和跨平臺通用一個界面之間做出選擇。
有競爭,總歸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