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藏”起來的科技:WIFI
現在我們每天使用WIFI的次數,應該是多到自己都記不住了吧。身處當下這個無線網絡高度普及的年代,無論何時何地在我們身邊都充斥著各種無線信號,今天咱們就說說這些無線信號中的一種:Wi-Fi。
Wi-Fi的中文名是「無線保真度」,是Wi-Fi聯盟持有的一個品牌,這個聯盟沒別的事兒,整天瞎忙活就是為了解決各個符合IEEE 802.11標準產品間的聯通性問題。所以,Wi-Fi對應的技術,就是IEEE 802.11標準。關于IEEE 802.11標準的演進歷程,可以看下圖:
上圖中802.11ac標準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5G網絡,它的理論傳輸速度可以達到6.93 Gbps,目前市面上的5G路由器標稱的傳輸速度也在1Gbps左右。不過由于5G網絡的頻帶較高,所以它的「穿墻」能力略差。
一個無線網卡,和一個無線網絡接入點(Wireless Access Point)就可以組成一個Wi-Fi系統。我們家中使用的無線路由器,就是有無線AP功能的路由器。在Wi-Fi網絡中,無線網卡與無線網絡接入點建立數據連接之前,要經歷兩步:SCAN(掃描)、Authentication(認證)。
拿我們的家用路由器舉例,當我們在路由器的設置界面配置了「啟用SSID廣播」后,需要接入Wi-Fi網絡的設備(例如手機等)就能識別到路由器創建的無線網絡。識別的手段有兩種:主動掃描與被動掃描。
主動掃描:接入設備向自己支持的所有Wi-Fi信道上發送廣播,詢問對應的信道上是否有無線接入點。當無線路由器接收到接入設備的廣播后,就會對接入設備做出回應,并告知對方自己的SSID、支持的認證方式、加密算法等基本信息。
被動掃描:無線路由器定期的向自己所在的信道上發送廣播,廣播的內容與主動掃描中的響應大致相同,當接入設備收到廣播后,便「發現」了無線路由器建立的Wi-Fi網絡。
當接入設備確定要接入路由器的Wi-Fi網絡時,就進入了802.11標準的認證流程。
即便Wi-Fi網絡沒有設置密碼,也會執行認證流程,叫做「開放系統認證」。整個認證過程大概是這樣:接入設備說「你好!」,無線路由器說「請進!」。(什么人你都往家里領啊?)
設置了密碼的Wi-Fi網路,認證流程會稍微繁瑣,如下圖:
細心的老朋友可能會感覺整個過程似曾相識,沒錯,整個過程類似于HTTPS連接過程中對稱密鑰傳輸流程的簡化版,在這里就不多冗述了。
成功認證后,接入設備就可以在Wi-Fi的海洋里***暢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