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的“童話故事“,掩蓋了哪些真正機會?
接下來最重要的科技是什么?我想有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人工智能、VR、無人駕駛。
但如果橫向比較這三者的話,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甚至底層生態已盡完善;VR好歹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十幾美金的眼睛到昂貴的一體機,消費者只要愿意已然可以拿出錢包。
然而,無人駕駛呢?
無論我們如何贊美這一技術的未來前景,無論國內外巨頭如何下重注造車,無人駕駛距離能在中國正式上路,來到消費者手中依舊太遙遠太遙遠。
最近我一直在想,現在就把無人駕駛這個聽起來***美好的“氣球”放在輿論和資本的面前,會不會把其他汽車科技、汽車互聯網的突破給掩藏起來。讓眾人都看著無人駕駛這個宣傳冊上的大蛋糕流口水,卻忘了爐子里已經烤好的蛋撻?
總體而言,汽車在無人化、網絡化、新能源化這三條路上,都是一個漸進式、長時間發展的過程,這其中會疊生出大量機會。并且無人駕駛也不是突然煉成的,而是眾多技術、應用、硬件的積累。
由手機控車向車載網絡過渡,存在著大量應用機會
“互聯網汽車”這個概念,在2016年變的不再新鮮。而分析各種互聯網汽車的模式,有一點都是相通的,就是讓汽車本身連上網絡,并通過車載屏幕、車載傳感器、車載攝像痛就行人機交互。
從地圖導航到支付,再到天氣、路況查詢、音樂等內容下載與播放,這些原先由手機完成的控制要素正在變成由汽車本身來實現。
這種變化看似只是載體的演變,但其實含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針對車載網絡應用的需求。
比如手機的汽車場景應用,能做到的只有內容與信息的釋放。而車聯網可以控制汽車的各個硬件端口,能傳達出的指令步驟也會相應增多。車載屏幕體系、音響體系的內容釋放端也遠比手機復雜,需要的應用當然也會更加多元。
另一方面,車聯網帶來的汽車認證識別體系,與相應的支付、內容獲取、個性化方案,都有較大的應用投放空間。汽車廣泛接入網絡之后,每一輛車本質都是一個消費個體和支付源。針對這一場景的價值提供和商業轉化模式并不在少數。
此外,基于車聯網用戶基數建立的服務與商業模式也是一種可能,汽車O2O、汽車團購、甚至汽車社交方案都不難實現。
總之,汽車網絡雖然不能像PC轉化為移動一樣帶來巨大的用戶基數紅利,卻不難為一些適配型應用提供價值支撐。
自動駕駛與無人駕駛之間,輔助技術與相關硬件是剛需
觀察美國和以色列的汽車創業空間,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現象:很多小團隊并不造車,卻提供各種各樣的垂直技術與相關硬件。
而這類小團隊提供的最主要產品和技術,集中在從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走向完全無人駕駛的中間地帶上。
無人駕駛,是一個能針對各種路況、行駛環境做出***正確判斷的架勢系統集成,而絕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所以從現在特斯拉等汽車已經投入使用的自動駕駛,一直走到無人駕駛的終點,可能是數百萬項技術的積累。
比如說以色列的Mobileye,這家公司與英特爾、寶馬一起研究無人駕駛汽車,但其最重要技術卻集中在車輛的上下坡場景上,制作了包括自動上下坡、自動控速、自動超車等系列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輔助駕駛和智能駕駛領域,必然要有大量的算法和智能交互技術來推動整體升級。這其中留給創業者的空間其實很大。
并且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前行,所需要的智能硬件也在不斷增加。智能剎車片、智能油控,甚至幫助完成自動駕駛的擋風玻璃,都是未來的剛性需求。
通過技術專利占領這些行業高地,其實不失為一個巨大機會。
共享出行的身份適配與智能個性化
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的發展中,另一個議題也是行業關注的重心,那就是共享出行。
但與租車不同,完全的共享汽車解決的是家庭日常對出行的需求。對車輛的要求、用戶的需求、商業運作模式都有著巨大的改變。當然其中的衍生機會也不少。
比如如何解決共享汽車的身份適配問題,盡量在保障汽車這種高價值產品的使用度同時,***限度減少共享體系的人力投入,就是一個不錯的機遇。
共享單車的火爆,讓消費者見識到了無人化與智能化管理帶來的便利。那么汽車是不是可以如此呢?
所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一是車輛如何準確識別用戶身份,完成身份適配與信用度管理;二是如何保障車輛不受損,并監控保養進度與安全系數;三是如何讓消費者盡量方便的取車與停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電樁端口的配合。
另一個問題是,汽車作為一種相對私人的使用品。每一個用戶會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和駕駛習慣,共享汽車作為一種共用資源,如果能準確判斷用戶,并個性化調節系統與駕駛配置,那將是一個重要革新。
這些共享汽車的領域,都需要相應的解決方案來配合。目前這一領域創業者還***,而未來呢?
從無人機開始,把汽車變成變形金剛
另一個今年的新變化,是各種車載設備在快速增加。比如車載無人機和運動相機,讓在車聲自拍、航拍,甚至多鏡頭直播變成了可能。
然后就是車載自行車、車載炊具,甚至車載娛樂系統,都開始進入造車方案之中。隨著智能化駕駛和汽車互聯網的推進,汽車里暗藏各種“機關消息”的趨勢應該不會更改。本身就是科技消費這點的無人機,為這條汽車副駕硬件之路開了個好頭。
大的趨勢來看,駕駛需要越來越智能,那么人類在汽車里無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多。通過附加硬件、附加功能,尤其是泛娛樂功能來改善汽車的市場轉化率,也是各大車企的共需。
這種情況下, 汽車外的車載硬件應該會有市場,至少在車企和互聯網巨頭造車那里絕對有需求,也是資本可能關注的目標。
結束語
如果把汽車從自動駕駛、新能源體系、汽車互聯網等新技術作為開端,無人駕駛作為終點,那么中間是一座跨越無數技術、經歷漫長時間的橋梁。這座橋上的每一塊磚都是一個機會,千萬別因為無人駕駛的遠方,忘了近在咫尺的“糧食和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