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一處理器在不同產品中的性能差異
在低壓版八代酷睿處理器剛剛發布的時候,我們收到了幾臺工程樣機。這些工程樣機的核心參數是一致的,但實際性能表現卻有高有低。最初我們將原因歸結為工程樣機的BIOS不完善,但等到正式版上市的時候,發現性能差距依然存在。即使現在,搭載同樣處理器的不同品牌產品,在理論分數上依舊不同,***差距甚至高達47%。于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品牌的產品真垃圾!
導致處理器分數有高有低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品牌產品對于處理器的控制規則是不一樣的。有些產品的處理器出現降頻,有些則只是穩定在一個較低的功耗范圍內,當然也有一些“撒丫兒跑”的情況,得到的理論分數甚至出現了i5超i7的情況。
但實現i5超i7的代價是,產品續航相比上代縮水了兩個小時(PCMARK8測試成績)。
你會選擇這樣的產品嗎?相信很多用戶的答案是肯定的,一臺“超i7”的i5輕薄本產品,花更少的錢買到了更高的性能,這是妥妥的福利。但對于經常出差的朋友來說呢?答案恐怕就不確定了。
對于一位一天需要在外奔波8小時的用戶而言,他可能不需要這么強悍的性能表現,寧愿讓這款產品降頻以延長續航。所以一個產品在處理器方面的控制規則應該是根據產品定位出發的,產品定位決定了它的實際性能輸出。不巧的是它遇到了統一的測試環境和判定規則。
事實上同一顆處理器在不同產品上有不同表現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情況同樣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芯片或部件上,比如手機的攝像頭。目前絕大多數智能手機的CMOS都來自索尼,甚至是今年的中端機用著去年旗艦機的CMOS,但最終的成像效果卻相差很大,這就是產品定位的原因。
所以說,如果一款產品在測試中出現降頻情況,先不要著急下定論。因為降頻只是意味著處理器的功耗或溫度達到了一個閾值而已,而這個閾值是沒有標準的。在沒有詳細標準的前提下,閾值只是廠商劃定產品定位的一個數字而已。
估計看到這,一些讀者想扇我兩巴掌:你不告訴我們哪臺筆記本的i5跑分比i7還高也就算了,難道還想讓我們花i5的錢買i3的性能嗎?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那就是性能越高,似乎越值得買。這是一個非常正確且普遍存在的邏輯,但這個邏輯存在著一定前提條件,那就是影響因素是單一的。
如果我再告訴你,那臺把i5差點跑成i9的筆記本,它的發熱異常的高,軟件監測到核心溫度已經超過了100°,手放在底部都無法堅持5秒,你還會選擇這臺筆記本嗎?
其實前面筆者已經加入了一個影響因素——續航,但對于絕大多數用戶而言,筆記本的續航完全沒有手機的續航重要,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這個影響因素并不重要。所以筆者再次加入了一個更加重量級的影響因素——溫度,那么結果似乎就非常明確了。
其實這就是我們深入了解用戶體驗的一個過程。單一因素不可能決定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驗,所以“性能越好,用戶體驗越好”需要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其他方面也不差。單純只看處理器性能的情況也存在,它存在于動用液氮的處理器超頻大會上。
用戶體驗是全面的,它像一個水桶,越短的木板決定用戶體驗的好壞。

用戶體驗遵循木桶原理
筆者再舉一個例子。你覺得去年的游戲本好還是今年的游戲本好?答案當然是今年的游戲本好,今年的游戲本搭載上了標壓版八代酷睿??!那你會選擇售價為6000元的i7-7700HQ+GTX1060的游戲本(去年的產品)還是選擇今年的售價為6500元的i5-8300H(四核八線程)+GTX1060+144Hz+機械鍵盤+窄邊框的游戲本(今年的產品)呢?
當然還是選擇今年的游戲本了,雖然貴了500元,性能也差不多了,但搭載了高刷新率屏幕、機械鍵盤、窄邊框。相比之下,去年的游戲本好像也就性能還可以。
這才是選擇產品的正確姿勢,購買一個產品所要考慮的方面是多樣的,雖然我們知道,游戲能否流暢運行,很大程度上受核心硬件(處理器+顯卡)影響,但你也應該考慮高刷新率屏幕、機械鍵盤和窄邊框等因素。所以性能并不能決定用戶體驗。
那我們是不是在選購產品的時候,就不需要關注性能差異了?當然不是。性能差異是一個基準,是最能進行橫向對比的數據。但也正是因為它可以橫向對比,所以對于日常使用的參考意義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因為數據是孤立的,如果這些數據無法串聯起來,數據的意義就不大了。
比如,處理器、顯卡跑分應該與續航成績建立起聯系,兩者的關系就像是蹺蹺板,并非一部分越高越好,最理想的狀態兩者處于平衡。那我們就需要為處理器跑分成績與續航成績建立一個對照表,根據對照表判斷兩者是否平衡。
最理想的方式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模型,可以把一個筆記本的跑分與用戶體驗看作是方程式與和的關系。方程式非常復雜,里面有很多系數,如果筆記本的性能高、溫度也高的話,那么這個系數就會變低,最終就會拉低用戶體驗的和。和越小,用戶體驗越差。當然與性能相關的還有續航等,它們之間都有對應系數。
以上的邏輯沒有問題,非常理性,但有點程序員的味道了。還記得我們的初衷嗎?筆者僅僅是想要告訴大家,不要僅僅從性能部分去判斷一個產品的好壞,更應該以更為理性、全面的眼光去選擇產品。
理性判斷產品差異是否影響到需求
所以看待性能差異的正確姿勢不是建立對照關系,更不是構建數學模型,而是以理性、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差異所帶來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是否關系到你最初購買產品的需求。
評測能夠提供給大家的,是零零散散的數據和帶有著強烈主觀判斷的語言,他只能憑借個人的經歷和經驗為用戶提供購買意見,但是否符合所有人就不好說了。所以目前的評測體系存在的問題是,過于強調單一因素對產品的影響,即使略顯全局的考量也只是基于個人的經驗之談。解決方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依靠參數對比,但這個方法對于小白用戶不友好;另一個是依靠已購買用戶感受,但這個方法容易受到網絡水軍的影響。
以上關于評測的思考,可能有些跑題。那么如何看待同一處理器在不同產品中的性能差異?以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小廠商的產品多來自模具廠,處理器性能差距更多的受散熱模具影響;大企業的產品種類較多,定位不同,處理器性能差距更多受定位影響。所以如果你選擇小廠商的產品,模具以及散熱模組需要重點考量;如果你選擇大企業的產品,那么更應該看重產品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