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WiFi萬能鑰匙悄悄拿走了你的密碼,你真不介意?
很多互聯網企業或產品以創新之名,肆意踐踏道德紅線;以共享之名,游走在合法和非法之間。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時代與傳統時代***的不同,就是數據一旦公開,就沒有挽回的余地。現實世界中,一件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召回,一個隱私被別人看到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就不會引起太大的影響。而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一旦被網絡獲取,意味著不再有隱私可言。那互聯網的隱私權又是如何定義?
百度百科給出如下定義:互聯網隱私是隱私權在網絡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那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你的隱私權是如何被侵犯的。WIFI***鑰匙是一款大家常用的“蹭網”軟件,借助軟件自身分享功能,將WIFI的SSID(賬號)和密碼上傳到云數據庫,當使用者搜索周邊具有云數據庫中可用的SSID和密碼時,便提示使用者可解鎖WIFI密碼,選擇是否接入網絡。私有密碼公之于眾,雖然只有具備WIFI***鑰匙軟件的手機才能上網,但并不代表未公開,要知道WIFI***鑰匙的用戶量已經超過9億,日活已經超過2億,成為僅次于微信和QQ的高活躍度應用軟件。
我們都關心,自己的私人網絡是否也會被別人侵入呢?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連入無線網絡上網呢?通俗來說:要么接入者知道賬號和密碼,要么主人主動說。而在WIFI主人未授權時,所有的接入就只有去 “偷窺”,來獲取了WIFI密碼。早在今年3月29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就對WiFi***鑰匙APP做過專業的深度報道,揭露了其給用戶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
有人會說,WIFI***鑰匙的密碼是主人主動分享出來的。大錯特錯!你怎么知道我所得到的密碼途徑合法呢?如果是我在用別人家的網,卻被軟件截獲了密碼分享給更多人,誰的行為更應該受到譴責?難道你把別人的東西送人還不是錯嗎?如果定義成分享,那也要拿自己東西分享,現實世界中,如果朋友借給你車用,而你卻把車“分享”給所有人都用了,當你朋友知道這事兒能不跟你急?只不過發生在WIFI的使用上,這件事不好被主人察覺而已。
一般WIFI密碼為了方便記憶,WIFI主人習慣設置成姓名+生日組合,而這些又常常是網銀、其他平臺賬號密碼,這樣的關聯關系,讓WIFI密碼的流失給個人帶來的極大的安全隱患。可以試想一下,你愿意把自己家密碼門鎖的密碼告訴客人或陌生人嗎?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愿意,同樣的道理,WIFI密碼難道不是嗎?
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我在之前文章中已經講到,他們都有著嚴格定義,不是什么都可以共享和分享的,我們都是時代的主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我們時代的選擇,但絕對不能打著共享和分享的名義,將別人的隱私分享或共享,這本身是侵犯別人隱私權的行為,輕者說違反了道德和公眾良知,重者說違反了法律法規,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那如何做才算合法、合規、符合道德呢?首先,要確認分享者是否為WIFI的主人,客人的分享行為本身是盜竊行為,是不應該也不能被互聯網產品鼓勵的,否則傳播者就成了從犯。其次,要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即主人自愿將WIIF資源分享給大家使用,所以需要WIFI擁有者主動提供分享才行。如一些公共場合如餐廳等將WIFI賬戶和密碼公開,方便大家點餐等使用。再次,分享者確認該分享行為不會帶來新的問題,平臺也需要協助分享者評估可能帶了的風險,如果分享了WIFI帶來了網絡中的數據或其他損失,那分享者和APP傳播者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分享WIFI密碼的傳播者有義務告知所有的分享者的分享行為,在分享前必須得到分享者確認,而不能悄悄進行,拿走了別人的東西用,告訴別人那叫“借”,不告訴別人那就是“偷”。
互聯網時代是分享和共享的時代,我們每一個分享者、使用者和受益者都要提高警惕,保護好自己的隱私權不受侵犯。而作為各類平臺的分享傳播者更應該擔負起傳播監管的主體責任,做一個有良知、守道德、有底線的合法企業。時代需要我們都警覺起來,不要再讓有風險的軟件悄悄拿走你的密碼,悄悄侵犯你的隱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