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路由的鼻祖協議RIP,雖然目前用的不多了,有時間可以了解下
一、RIP簡介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 Protocol,IGP),主要用于規模較小的網絡中,比如校園網以及結構較簡單的地區性網絡。
對于更為復雜的環境和大型網絡,一般不使用 RIP。由于 RIP 的實現較為簡單,在配置和維護管理方面也遠比 OSPF 和 IS-IS 容易。
二、RIP的工作機制
1. RIP的基本概念
RIP 是一種基于距離矢量(Distance-Vector)算法的協議,它通過 UDP 報文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使用的端口號為 520。
RIP 使用跳數來衡量到達目的地址的距離,跳數稱為度量值。在 RIP 中,路由器到與它直接相連網絡的跳數為 0,通過一個路由器可達的網絡的跳數為 1,其余依此類推。為限制收斂時間,RIP 規定度量值取 0~15 之間的整數,大于或等于 16 的跳數被定義為無窮大,即目的網絡或主機不可達。
由于這個限制,使得 RIP 不適合應用于大型網絡。為提高性能,防止產生路由環路,RIP 支持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毒性逆轉(PoisonReverse)功能。
2. RIP的路由數據庫
每個運行 RIP 的路由器管理一個路由數據庫,該路由數據庫包含了到所有可達目的地的路由項,這些路由項包含下列信息:
- 目的地址:主機或網絡的地址。
- 下一跳地址:為到達目的地,需要經過的相鄰路由器的接口 IP 地址。
- 出接口:本路由器轉發報文的出接口。
- 度量值:本路由器到達目的地的開銷。
- 路由時間:從路由項最后一次被更新到現在所經過的時間,路由項每次被更新時,路由時間重置為 0。
- 路由標記(Route Tag):用于標識外部路由,在路由策略中可根據路由標記對路由信息進行靈活的控制。關于路由策略的詳細信息,請參見“三層技術-IP 路由配置指導”中的“路由策略”。
3. RIP防止路由環路的機制
RIP 協議向鄰居通告的是自己的路由表,有可能會發生路由環路,可以通過以下機制來避免:
- 計數到無窮(Counting to infinity):將度量值等于 16 的路由定義為不可達(infinity)。在路由環路發生時,某條路由的度量值將會增加到 16,該路由被認為不可達。
- 觸發更新(Triggered Updates):RIP 通過觸發更新來避免在多個路由器之間形成路由環路的可能,而且可以加速網絡的收斂速度。一旦某條路由的度量值發生了變化,就立刻向鄰居路由器發布更新報文,而不是等到更新周期的到來。
-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RIP 從某個接口學到的路由,不會從該接口再發回給鄰居路由器。這樣不但減少了帶寬消耗,還可以防止路由環路。
- 毒性逆轉(Poison Reverse):RIP 從某個接口學到路由后,將該路由的度量值設置為 16(不可達),并從原接口發回鄰居路由器。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清除對方路由表中的無用信息。
三、RIP的版本
RIP 有兩個版本:RIP-1 和 RIP-2。
1. RIP-1 是有類別路由協議(Classful Routing Protocol),它只支持以廣播方式發布協議報文。
協議報文無法攜帶掩碼信息,它只能識別 A、B、C 類這樣的自然網段的路由,因此 RIP-1 不支持不連續子網(Discontiguous Subnet)。
2. RIP-2 是一種無類別路由協議(Classless Routing Protocol),與 RIP-1 相比,它有以下優勢:
- 支持路由標記,在路由策略中可根據路由標記對路由進行靈活的控制。
- 報文中攜帶掩碼信息,支持路由聚合和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無類域間路由)。
- 支持指定下一跳,在廣播網上可以選擇到最優下一跳地址。
- 支持組播路由發送更新報文,只有 RIP-2 路由器才能收到更新報文,減少資源消耗。
- 支持對協議報文進行驗證,并提供明文驗證和 MD5 驗證兩種方式,增強安全性。RIP-2 有兩種報文傳送方式:廣播方式和組播方式,缺省將采用組播方式發送報文,使用的組播地址為 224.0.0.9。當接口運行 RIP-2 廣播方式時,也可接收 RIP-1 的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