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Windows鐵粉,如今投向Linux的懷抱是為哪般?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讀芯術”(ID:AI_Discovery)。
如果沒了操作系統(OS),計算機就成了空殼廢物。操作系統是連接用戶和硬件的中間接口。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工作來選擇操作系統,也有些人不得不使用由他喜歡的硬件設備所提供的操作系統(例如蘋果電腦預裝的macOS)。
筆者的第一臺電腦是2008年購置的奔騰II(Pentium II),當時它已經安裝了Windows 98。此后,筆者又用了幾個月的Windows 2000。像大多數Windows的忠實粉絲一樣,筆者用了很久的Windows XP和Windows 7。在決定完全改用Ubuntu之前,筆者最喜歡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10。
正如大家所說,自由度是用戶選擇Linux發行版而不是專有操作系統的關鍵原因。但是,在微軟為Windows 7的圖形用戶界面(GUI)打補丁之前,Windows對筆者來說使用體驗還算不錯。
那么,為什么筆者這么堅定地要改用Linux呢?
Ubuntu桌面
穩定性和性能
Windows 10至少需要有8GB的物理內存才能正常運行操作系統,不過在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時,最好能有16GB的物理內存。另一方面,最新版本的Ubuntu只需要4GB內存(RAM)便能流暢運行,并且其占據的存儲空間也小于Windows 10。
在筆者看來,最新版本的Windows系統架構有點混亂,因為大多數組件和模塊看起來像是膨脹軟件(Bloatware)。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微軟試圖通過插入新的模塊來更新現有的核心組件。
以Windows XP為例,即使僅有128MB的內存,它的運行速度也快于Ubuntu。例如,操作系統的某些部分由全新和現代的用戶界面元素(UWP,即通用Windows平臺應用)組成,而其他部分仍然沿用老式的Windows 7風格的用戶界面元素。
實際上,Ubuntu很好地將用戶界面和系統核心分離開來。對于使用頻率較低的功能,沒有基于圖形用戶界面的應用程序。
此外,Ubuntu不會在安裝時便提供所有功能,而是允許用戶按需求進行安裝,計算機配置較低的用戶可以使用輕量級桌面環境。而Windows卻沒有照顧到低配置用戶的需求。Windows的更新機制讓用戶頭疼,而Linux則提供用戶友好的平滑式系統更新,新的Ubuntu LivePatch甚至無需重啟就可以升級內核。
極簡主義和未來派設計
最新版本的Ubuntu包含了筆者最喜歡的GNOME桌面環境。GNOME體現了極簡主義和未來派設計,以及風格統一的用戶界面元素。重要的是,Ubuntu擁有作為拓展的桌面圖標和類似Dock的功能。
此外,還有很多可以根據用戶喜好進行安裝的擴展程序。GNOME基本上為用戶提供了真正所需的東西,沒有使桌面過度復雜化。試比較一下Ubuntu和Windows上的文件管理器應用程序。
Ubuntu的文件管理器(GNOME)
Windows的文件瀏覽器
開發人員友好環境
與使用Windows相比,上手使用Linux確實需要一些技術知識。不過,Canonical團隊似乎正在努力改進Ubuntu,通過提供Ubuntu軟件商店之類的選擇來滿足一般計算機用戶的需求。
筆者改用Ubuntu的主要原因是其開發人員友好的環境。Ubuntu有實用的內置工具:GNU C/C++編譯器套件、make命令行工具等。此外,它能夠比Windows更有效地運行像Docker這樣的容器化工具,因為Linux架構比Windows更能支持容器化概念。Linux生態系統促使用戶在各種情況下使用命令行工具。
即使是上下文菜單中一個簡單的菜單選項也能極大地鼓舞開發人員。
安全性
安全性是所有數字平臺的主要考量因素。惡意攻擊令人困擾,筆者在使用Windows XP時遇到過由Brontok病毒引起的問題,它讓計算機每隔幾分鐘就打開一個網頁。
現在有很多惡意程序試圖竊取個人數據,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操作系統的安全性。在普通用戶的市場份額方面,與Windows相比,Linux占有的比例較小(約為2%)。因此,針對Linux用戶的惡意程序并不多,而大約78%的個人電腦用戶在使用Windows時受到了惡意程序制造者的干擾。
操作系統安全性不僅與惡意程序有關,身份認證、硬件保護和網絡安全也屬于操作系統安全性。Ubuntu源代碼已經作為一個開源項目發布。與Windows不同,開發者社區可以接觸到Ubuntu的源代碼,因而能檢測出系統漏洞的概率更高。
如今一切都在朝著云生態系統發展,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操作系統漸漸變成了用戶和硬件之間的“中介”。計算機硬件的價格日趨低廉,功能也日益強大,混合應用程序正在兼并與操作系統密切相關的本機應用程序。
可能對于普通用戶來講,計算機在運行哪種操作系統真的無所謂。但作為開發者,筆者真的十分在意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