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始,Web3.0 從一個模糊的研究領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主流話題。如果說,元宇宙是頂流,Web3.0 堪比技術圈內的當紅辣子雞。一時間,一大波密集的 Web2.0 的資本不斷重金布局 Web3.0,就連時髦的音樂界也抵抗不住它的誘惑,玩起了 NFT。
Coinmarketcap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加密市場的總市值已經達到 2 萬億美元,整個生態的發展也愈加完善。
然而,紅也有紅的煩惱。特斯拉 CEO 馬斯克戲稱 「不是真實的,更像是營銷術語」,前 Twitter CEO 多爾西則直接抨擊:「用戶并不實際擁有 Web3 產品,Web3 的實際擁有者是項目背后的風投機構(VC)及其有限合伙人(LP),Web3 永遠不能脫離他們設定的激勵機制。最終,Web3 將是一個帶有不同標簽的中心化實體」。
不可否認,人們有理由去質疑它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
Web3.0 的理想
2020 年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表達了對當前互聯網的失望,他說“互聯網的精神應該是去中心化的,但在一些公司已經把互聯網當成了壟斷聯盟”。
Web3 其實算不上一門技術,它只是一個術語,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創造的一個基于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術語 。
2014年4月,Gavin 撰寫完以太坊黃皮書之后,在《我們為什么需要 Web3.0 》一文中曾描繪過他對 Web3.0 的構想:
人們將使用網絡瀏覽器,但它們可能被稱為“錢包”或“密鑰庫”。瀏覽器(以及硬件錢包等組件)將在線代表一個人的資產和身份,允許我們支付某些費用,或證明我們是誰,無需向銀行或身份服務提出申訴。仍然有可信賴的各方,保險服務,備份服務等空間。但是他們的任務將被商品化并且他們的活動可以驗證。由于這些服務提供商被迫在全球,開放和透明的市場中競爭,網絡用戶將免于價格欺詐和尋租。
Web 3.0 將創造一個新的全球數字經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與谷歌和 Facebook 一起破壞平臺壟斷,并產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創新。廉價政府對我們的隱私和自由的攻擊,如廣泛的數據拖網,審查和宣傳,將變得更加困難。
從那個時候就能窺見一二,Gavin 希望通過 P2P 協議從軟件層面重塑互聯網,以此打造全新的互聯網架構,提供去中心化的網絡服務,逐步成熟的以太坊架構儼然無法滿足其 Web3.0的設想。
國內亦是如此,去年阿里罰款 182 億和對美團 34.42 億的反壟斷處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人們在討論應該如何回收互聯網大廠的權力,使其不能壟斷整個互聯網時,Web3.0憑借著其能在“某種程度上收回、控制互聯網大廠的權力”也被多次提起,并被寄予厚望。
維基百科里的“Web3”,標注了如下 3 個顯著特征:
「擁有 10M 的平均帶寬」
「提出個人門戶網站的概念,提供基于用戶偏好的個性化聚合服務」
「讓個人和機構之間創建一種互為中心而轉化的機制,個人也可以實現經濟價值」
但若沒有切實可行的運作模式,這些特征也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如果有實例,大家可以有個實感的判斷。
前不久,幣圈發生了一件融資界的離奇事件,在推特上一個名為 ConstitutionDAO 的組織發表推特稱,將參與競拍蘇富比展出的 1787 年《美國憲法》正式版中的其中一份,該憲法異常珍貴,全世界僅存 13 份,由于我們資金不足,因此只能采取眾籌的方式。
消息發布后,大量網友在推特上嘲諷,“想要競拍《美國憲法》需要拿到蘇富比的入場券,這場拍賣的入場券最少為 1000 萬美元。”
據奇偶派統計,除去前兩天的爆炸式增長,ConstitutionDAO 每天籌集捐款大約 200 萬美元,截止蘇富比拍賣《美國憲法》時,籌款金額到達 4700 萬美元。
不過,受到萬眾矚目的 ConstitutionDAO 此次并未如愿,來自芝加哥的首富 ken Griffin 以微弱優勢擊敗了 ConstitutionDAO。
故事的結局雖然略顯無力,但 ConstitutionDAO 這個事例,可以當做一個理解 Web3.0 內核,分析和推演出 Web3.0 的出發點和價值點的典型案例。
首先,開放權利是 Web3.0 的訴求所在,將高門檻的、近乎壟斷的權利開放給創造者。
案例中,高達千萬美元的入場券門檻限定了這場拍賣是少數人的盛宴,但通過開放式的眾籌,大眾都能享有這項權利。
類比到互聯網領域,Web2 發展到如今,一個最大的詬病是形成了不可逆轉的壟斷。比如刷抖音與快手的用戶,看似自由,既可以是內容創作者,也可以是內容消費者, 但真相卻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瀟灑”。因為一條內容的生殺大權依然是平臺在掌控,而不是創作者。
有學者認為:開放是 Web3.0 時代的重要特點,即用戶在不同的互聯網應用中有著充分的準入自由,并且不受第三方主體限制。中心化、用戶對數據和信息擁有實際的掌控權、線上資產搭建等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通俗點來解釋,在這個階段,通過一系列協議,用戶不僅可以生產內容,還可以控制自己的內容。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則是 實現用戶之間的共建、共享、共創。
假設《美國憲法》被 Constitution DAO 成功拍下,那么它就會被所有出資的用戶共有;它要用什么樣的形式展出、在哪里展出、什么時候展出,都由用戶來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也將產生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創新;同時產生的收益也將由全部用戶共享。
這或許也是這個項目能夠打破“沒有一家自治組織能夠在短短一周時間里籌集到 4700 萬美元”的原因。
第三,現在的 Web2.0 侵犯個人隱私,各大平臺搜集用戶數據,為平臺牟利,而在 Web3.0 階段,隨著應用的去中心化,以及鏈上數據可查的情況下,用戶行為、產生的數據乃至應用協議都能得到隱私保護。
在 Web3 中,開發人員通常不會構建和部署在單個服務器上運行或將數據存儲在單個數據庫中的應用程序(通常托管在單個云提供商上并由其管理)。
相反,Web3 應用程序要么運行在區塊鏈上,要么在區塊鏈上運行,要么在許多對等節點(服務器)的分散網絡上運行,要么在兩者的組合上運行,從而形成加密經濟協議。這些應用程序通常被稱為 dApps(分散式應用程序),將看到該術語經常在 Web3 空間中使用。
為了實現穩定和安全的分散式網絡,網絡參與者(開發人員)可以通過激勵的方式,為使用該服務的任何人提供最高質量的服務。
尷尬的 Web 2.5
用 Web2 來做 Web3,注定只能是 Web2.5!
何謂 Web2.5?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多中心化;是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了垂直領域聯盟鏈,金融領域則呈現出分布式金融的特點。
圖源 :知乎·賞味不足
這種打著 Web3.0 的旗號依賴 Web2.0 去做項目的后果就是——Web3 項目做的云里霧里的同時,被唱衰派嘲諷:一直標榜去中心化的 Web3 根本沒有做到,Web2 世界里的安全問題,Web3 同樣也存在。
目前為止,Web3.0 項目或者“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依然嚴重依賴 Web2 組件:使用可以隨時拿走或被破壞的集中式域、可審查且對大規模監視透明的集中式存儲,以及谷歌可以隨時禁用的 Metamask 或 Phantom 等瀏覽器擴展,這將立即讓 99% 的“分散”應用程序用戶對如何訪問它們感到困惑。
BadgerDAO 是一個因集中化用戶界面而被黑客奪取了 1.2 億美元的 DeFi 項目。另外,NFT 交易平臺 OpenSea 也曝出過失竊事件:大約 3 個小時內,共有 254 枚代幣被盜,此事件在該網站廣大用戶群中引發了深夜恐慌。
它說明了為什么這種“Web2.5”方法是錯誤的。
Web3.0 走向何方
在某些人看來,Web2.5 終究沒有 Web3.0 的基因,唯有用去中心化的組件來實現才能真正重塑舊的互聯網世界。
一家名為 PointLabs 的公司將這種去中心化組件重構的互聯網稱為:Point network。與現有的Web2 腳手架不同,它是一個與舊互聯網完全斷開的虛擬空間,就像區塊鏈一樣,這種網絡可能才是真正的 Web3.0。
PointLabs 創始人也給出了一個 Web3.0 相當直白的定義:Web3 技術愛好者的一個長期夢想是擁有一個完全分散的互聯網,不受審查、大規模監視,并賦予數據和受眾的直接所有權,而不讓大型技術中介拿走自己的份額,主張獨裁式的控制。

PointLabs 的Web3全景圖(來源:https://roadmap.pointnetwork.io/)
此外,Point 實驗室還制定了通往 Web3.0 的路線圖,并且經常更新。它不僅僅是登錄頁上典型的帶狀塊,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其打造成了一個類似 Trello 的網站。它有兩個區域:主區域展示了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所需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dApp區域列出了主區域準備就緒并可運行時的用例和潛在分散式應用程序。

好事多磨。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也許并不是所有技術人所樂見的,比如 moxie 在某社交媒體的博客中提及:“技術的目的是利于靜止,而不是運動”、“個人并不想由自己來運維服務器”、“軟件開發是需要集中化的組織和力量來完成”來質疑 Web3 。
但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目的地。有了去中心化的土壤,才能長出真正去中心化的 DApp、去中心化的社交、開發論壇、即時通信網絡、去中心化方式運營的公司。
Web3 開發者們
Web3 是要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目前看,Web3 開發比較搶手的編程語言是 Golang,其次是Java、JavaScript、Rust。國外 Web3 崗位的薪酬比較客觀,月薪一般在 45k 美元到 300 k 美元,集中在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智能合約、前端開發、3D設計、圖形設計、后端開發等。

對比來看,國內 Web3 開發崗位則集中在區塊鏈、智能合約、前端開發、產品經理等,月薪范圍:24K 到 80K不等。

寫在最后
回到兩年前,可能大家還覺得 Web3 只是空中樓閣。但技術齒輪的旋轉往往讓我們刮目相看。馬斯克誤會了 Web3,它不再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不管是已經極大方便我們生活工作、卻無形中造就權利壟斷的 Web2 ,還是在“追求形式”的 Web2.5,還是追求“去中心化”精神內核、培育去中心化土壤的 Pointlabs 式的 Web3,都是技術與社會進步的結果。
放眼看,不存在 Web2 與 Web3 誰取代誰的問題,因為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合與分,本身就堪比一個哲學問題。兩種形態并存,才會是一個和諧的狀態。就如同現在Web3反對者一樣認可區塊鏈、加密貨幣等價值一般,Web3 表明了科技向前的一種趨勢:單體價值被予以足夠的尊重,突破桎梏,共享、共創的價值將得以真正的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