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賦能云賦能“專精特新”企業智能轉型,攜手打造制造行業標桿
原創近年來,利用AI、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加速推進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企業共識。在制造行業中,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提高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建設智能制造的核心戰略。
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于山東一滕集團,始建于2003年8月。作為一家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將產品研發和客戶服務作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不斷利用新技術賦能產品創新,優化服務體系,提高客戶滿意度。
公司通過與華為云(肥城)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華為云創新中心)緊密合作,基于華為云平臺建立了一套生產管控應用系統,實現了對生產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和資源的精準管控,提高了生產效率,即達到了節能降本的目標,又很好的提升了客戶服務的滿意度,為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樹立了行業的標桿。

立足挑戰謀轉型,破解發展難題
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過程中,制造行業取得了舉世屬目的成就,并躍升到全球制造業第一強國。不過,制造企業在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過程中,無論是內部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還是面向市場的采購、銷售、服務模式等,都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工廠存在一定的差距,數字化轉型升級已成大勢所趨。
作為一家以纖維素醚、聚陰離子纖維素等產品生產、銷售及其進出口業務為主的新材料公司,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產品創新研發上大力投入,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個研發創新平臺。公司先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綠色工廠”、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稱號。
隨著互聯網技術向各行各業的滲透,制造業的產品采購、銷售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和新型工業化仍然不匹配。雖然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產品研發走在了全國領先的行列,但同樣也面臨著很多制造行業所共有的問題。
首先,在設備管理上缺乏數據支持,設備運維信息獲取不及時,無法實時有效的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導致故障處理不及時,對生產效率產生較大的影響;其次,設備監控能力不強、無法對各種設備的能耗使用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導致部分設備的能耗過高,帶來較大的能源浪費;最后,由于公司內部的數據無法打通,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存在重復勞動工作現象,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面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積極與華為合作,基于華為云平臺建立了一套生產管控應用系統,強化了對設備運行和生產信息的監控。同時,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實時掌控設備和人員的生產效率,實現了對設備生產的信息化和精細化管理,輔助管理層智能決策,優化了資源管理,實現了節能降本的目標。
攜手筑牢轉型根基,合力打造行業標桿
在制造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只有聚焦短板弱項,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加速推進行業升級轉型,才能真正實現人與物的智能化管理,達到降本增效的目標,為企業向著智能制造目標邁進,提供強大的支撐。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通過加強對設備和人的管理,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為此,公司將建立一套生產管控應用系統放在了首位,并利用華為云的各項能力,快速部署上線,投入生產運營中。

數據顯示,生產管控應用系統上線之后,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1%,水、電、蒸汽使用量節約了13%,工人抄表工作量減少了80%。
同時,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華為云提供的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核心能力,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的合同履約管控力度、工程項目施工進度監管力度,解決了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可以說,項目的上線,在提高了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綜合效益的同時,也讓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且全面地掌握集團經營狀況,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在生產設備數字化管理、公司經營管理等方面,樹立了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桿,為同行數字化轉型打好了樣板,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賦能產業轉型,推進制造強國建設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落地,信息技術與制造行業的深入融合,制造行業的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服務模式等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華為云結合自身在制造領域的經驗,為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轉型等各種服務,幫助制造行業客戶優化生產方式、提高整個價值鏈的運營效率。
此次山東一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轉型,即是依托華為云創新中心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能力,為制造行業提供的生產、銷售、服務全鏈式智能服務的落地實踐。
實際上,華為云賦能云還在積極聯合各地政府共建賦能云創新中心,為當地產數融合提供聯合創新、技術使能、商業賦能、人才培養、聚合生態五位一體的服務,以城市產業賦能平臺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助推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