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真的需要懂算法嗎?為啥大廠面試一直考?
Hello,大家好,我是 Sunday。
不少同學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平時工作的時候也沒有用到過算法,大廠面試咋還一直考算法呢?” 難道僅僅只是為了 面試造火箭,工作擰螺絲 嗎?
那么今天,咱們就嘮嘮這個問題...
考算法的背后,其實是為了“刷人”
很多同學都有類似經歷:
面試正好好的聊著組件封裝、工程化呢。結果面試官畫風一轉就變成了 “要不寫個快排吧”...
那問題來了,大多數開發崗位,日常的工作不就是 寫寫增刪改查,寫寫業務邏輯 嗎?跟算法半毛錢關系也沒有,為啥非得考個算法?
其實答案特別現實:人太多了,得刷一刷。
你想啊,現在競爭多大呀,一個 25K 以上的開發崗位,動不動就好幾十人投遞,并且個頂個的八股文都背的賊溜。
面試官時間也有限,總得有個辦法快速篩掉一波吧?而算法題,剛好具備這幾個特質:
- 出題方便:LeetCode隨便挑一道就是題
- 答案有標尺:對錯一眼能看出
- 最關鍵的:能看出誰思路清晰、代碼基本功扎實
說白了,這跟高考考數學一個道理,不是因為你以后天天用數學,而是看你能不能扛得住難題、邏輯清不清楚。
所以很多時候,面試考算法不是要你成為算法工程師,而是用它來篩出能學、會想、能扛壓的那撥人。
懂一點算法,其實對寫業務真有用
咱們講了算法面試的“篩人”功能,但話說回來:懂算法真的對日常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嗎?
其實還真不是。
雖然你平時不一定天天寫什么最短路徑、圖遍歷,但一些基礎的算法思想,在實際開發中用得還是挺多的,尤其是在做性能優化、復雜邏輯處理這些環節時,差距就出來了。
舉幾個常見的場景:
1. 數據處理場景
你在頁面中要處理一大堆數據,比如列表分頁、復雜篩選、搜索排序。一個不小心寫成 O(n2) 的邏輯,頁面就開始卡到懷疑人生。
這時候,能不能寫出一個時間復雜度更低的實現,靠的就是你的算法功底。
2. 對象查找和映射
搞定一個“根據ID快速找對象”的需求,是用 filter 還是預先構建個 Map 做索引?有沒有考慮數據規模大的時候的查找效率?這些其實就是哈希表的基本應用。
3. 樹形結構的遞歸遍歷
菜單樹、評論嵌套、權限結構、DOM 操作……哪個不是樹?
如果你能寫出清晰的遞歸或迭代邏輯,很多原本讓人頭大的需求,其實也沒那么難。
所以你會發現,懂算法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讓你面對復雜問題時,不那么慌。
就像修水管的師傅,平時不一定天天用得上電焊,但該帶的工具總得帶齊吧?遇到“疑難雜癥”時,那就是你的底牌。
程序員到底該懂多少算法?
好,咱們現在統一戰線了:面試確實要考,工作里也確實有用(雖然用的可能不算多)。
那問題來了:到底要學到啥程度才算夠?
說實話,這事還真沒標準答案。但根據我的經驗,普通程序員,尤其是做 前端 和 后端 的,掌握「基礎 + 常用」就夠用了。
別追求啥全刷完 LeetCode 題庫、動態規劃寫出花樣來,那是競賽選手干的事。你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已經能在大多數面試和實際開發中游刃有余:
1. 數據結構別一問三不知
數組、鏈表、棧、隊列、哈希表、樹、圖……這些結構你得知道。
它們具體長啥樣、適合干啥用、操作的復雜度是多少,心里要有個譜。
2. 基本算法得有數
排序、搜索、遞歸、二分查找、滑動窗口、雙指針、貪心、動態規劃……這些套路你得心里有數。
想起來很多學算法的一句經典名言:不求手撕如神,但求每題有解。
好歹可以做到看到題目有個思路,知道為什么這么做比暴力好。
3. 會舉一反三
你不需要記住每道題怎么做,但得理解 它在解決什么問題,用的是什么思路。
面試的時候,可以把思路說出來(很多面試官會給你提示的),總比雙手一攤啥都不知道強。
程序員怎么高效學算法?
說到算法學習,很多同學第一反應是:“好難”“刷不動”“堅持不了”。
這很正常,算法就是那種典型的上手勸退型選手,光看題你可能都不理解它在問啥。
但其實,學算法這事也講究方法,不是一上來就得像打游戲一樣全通關、全成就。
以下是我自己摸索下來覺得比較靠譜的一些方法,分享給你:
1. 先理解,再刷題
有些同學一開始就跳進 LeetCode 刷題海,刷著刷著開始懷疑人生:為啥我連題都讀不懂?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先把基礎數據結構和核心算法套路弄明白,比如你知道“棧”適合解決“括號匹配類”的題,那刷題的時候就不會瞎蒙。
2. 一定要分類練,別亂打一氣
算法題根據難度可以分為 簡單、中等、困難 三類。根據種類可以分為 排序類、遞歸類、動態規劃類... 很多類
建議你 分類刷題!
可以按照難度分類(比如:先刷簡單題),也可以按照種類分類(比如:先刷 DP 題),這樣比你亂刷強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