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谷歌要在一門“尚未誕生”的語言上押注 8 年
谷歌向來喜歡“登月計劃”:無人駕駛、量子計算,如今——把未來 8 年押在一門還沒真正落地的編程語言上。這不僅是投資,更是對“Google 級別軟件工程未來”的公開宣告。冒險嗎?當然。但在谷歌的規模下,這筆賬,算得過來。
背景:Carbon 項目
早在 2022 年,谷歌提出了 Carbon——一個潛在的 C++ 接班人。不同于 Go 或 Rust,Carbon 當時還停留在“概念早期”,遠沒到量產階段。
// Carbon 示例
package Geometry api;
class Circle {
var radius: f64;
fn Area(self: Circle) -> f64 {
return 3.14159 * self.radius * self.radius;
}
}它的目標很直接:在 與 C++ 無縫互操作 的前提下,提供更現代、更安全、更易用的系統級語言。
為什么是 8 年?
谷歌公開給 Carbon 的成熟期,接近一個“十年尺度”。在快節奏的行業里,這樣的耐心并不常見。
為什么要這么久?
- 工具鏈打磨:編譯器、靜態檢查、IDE 支持、性能優化,都需要年頭才能達到生產級。
- 生態搭建:語言離不開庫與框架,沒有生態就沒有采用。
- 遷移安全:谷歌不可能冒險“賭輸”數十億行 C++ 代碼。
遷移路線的支點是 FFI(外部函數接口),保證“老系統不斷電,新語言逐步上線”。
+--------------+
| C++ Code |
+--------------+
|
v
+--------------+
| Carbon FFI |
+--------------+
|
v
+--------------+
| Carbon New |
+--------------+如果繼續死守 C++,代價是什么?
- 工程效率:C++ 學習曲線陡峭,“腳槍”遍地。
- 安全風險:手動內存管理是漏洞溫床。
- 硬件趨勢:面對 GPU、TPU 等異構硬件,C++ 的歷史包袱沉重。
從長期維護、開發者流動到安全事故的“總成本”看,打造接班人 反而可能更劃算。
為什么不直接用 Rust?
Rust 常被視作 C++ 的現代替代,但谷歌有顧慮:
- 學習門檻:Rust 的借用檢查極其強大,也確實“難啃”。
- 語言治理:谷歌希望在語言演進上有更高的控制力與確定性。
- 互操作性:Rust 與 C++ 的互操作并不輕松,而 Carbon 目標是“更順滑”的過渡。
// Rust 所有權示例
fn main() {
let s = String::from("hello");
takes_ownership(s);
// s 在這里已無效
}Rust 的所有權模型很安全,也很“費腦”。在超大規模團隊中,這點是實打實的采用成本。
基準測試?目前更偏“設計目標估算”
Carbon 仍在早期,性能數據多為內部模型與目標區間。預期是:在關鍵場景里**接近甚至比肩 C++**。
圖片
谷歌的長線博弈:為 2030 提前布局
現在起步,意味著到 2030 年,能夠不推倒重來地把關鍵系統遷到一門更安全、更快、更易維護的語言上。
這不只是 Carbon 本身,更是一種“與時間對齊的創新”:
- 避免一次性、斷崖式的大遷移風險
- 隨硬件演進持續演化
- 從設計之初就納入現代安全范式
結語
押注 Carbon 很大膽。為一門新語言等上近十年,絕大多數公司承受不起。 但在谷歌的體量與復雜度下,不押注 也許才是最大的風險。
這不是倉促的“登月”,而是有時間預算、有路線圖的架構級遷移。 若成,它可能會重新定義下一代的系統編程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