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搜索引擎,據說是 ES 的15倍?
兄弟們,凌晨三點,電商大促的硝煙剛剛散去,小王揉著通紅的眼睛盯著監控大屏 —— 那個剛上線的商品搜索接口又超時了。作為團隊里最懂 ES 的 Java 開發,他清楚地知道,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因為搜索性能問題被運營同事 “問候” 了。
“ES 集群 CPU 又飆到 90% 了,” 運維同事在群里發了個崩潰的表情,“擴容方案批下來之前,咱們只能限流了。”
限流?這意味著用戶可能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后,要等上好幾秒才能看到結果。在這個 “一秒即永恒” 的電商時代,這幾乎等于把客戶拱手讓人。小王嘆了口氣,開始翻各種搜索引擎優化文章,直到一個標題跳了出來:“新一代搜索引擎,性能是 ES 的 15 倍?”
等等,15 倍?這數字讓他差點以為自己眼花了。要知道,為了讓 ES 快哪怕 10%,他們團隊已經試過了調參、分片、冷熱分離,甚至把分詞器都換成了極簡版?,F在突然冒出來個 “15 倍速” 的選手,是真有兩把刷子,還是又一個營銷噱頭?
一、誰在挑戰 ES 的江湖地位?
帶著這個疑問,我扒了扒最近搜索引擎圈的 “新勢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原來不止一個選手號稱能 “吊打” ES,其中最亮眼的兩位選手,分別是 Manticore Search 和 Typesense。
先說說 Manticore Search,這哥們出身名門,前身是大名鼎鼎的 Sphinx Search。2017 年改頭換面重新出發,用 C++ 重寫了大部分代碼,現在在 GitHub 上已經攢了 9.5k 星。最猛的是它官方放出的性能測試:在小型數據集上,查詢速度比 ES 快 15 倍;日志分析場景更是快 29 倍。這數據看得我下巴都快掉了,趕緊去翻了翻它的測試報告。
另一位選手 Typesense 也不簡單,有開發者實測在 3200 萬條記錄中搜索,響應時間不到 50 毫秒。要知道這在 ES 上,就算優化到極致,可能也得幾百毫秒。更讓人驚喜的是,這哥們對開發者特別友好,API 設計得簡潔直觀,不像 ES 的 Query DSL 那樣動不動就寫成長篇大論。
當然還有咱們國產的驕傲 Easysearch,它基于 ES 7.10.2 深度優化而來,完美繼承了 ES 的核心功能,同時還針對中文場景做了不少優化。最妙的是它能無縫兼容 ES 的 SDK 和查詢語法,這意味著 Java 開發者幾乎不用改代碼就能遷移過去 —— 這點后面咱們詳細說。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這些新搜索引擎憑什么這么快?難道 ES 的工程師們都在摸魚嗎?別急,咱們得先搞明白一個關鍵問題:15 倍的性能優勢,到底是怎么測出來的?
二、15 倍性能差的秘密:不只是 “快” 那么簡單
要理解這個問題,咱們得先回憶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想象一下你去圖書館找書:ES 就像一個超級大圖書館,不管你要找什么類型的書,它都能幫你找到,但缺點是圖書館太大了,找起來難免慢一點。而這些新搜索引擎更像是專攻某類書籍的專業圖書館,雖然藏書范圍可能沒那么廣,但找書的效率高得驚人。
Manticore 之所以快,第一個秘訣就是它的 “出身”—— 用 C++ 開發。這就好比賽車用了更輕的材料,起步自然比 ES 的 Java 實現更快。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結構優化,采用了類似 “精簡版倒排索引” 的設計,還用到了 Roaring Bitmap 這種黑科技來壓縮索引數據。如果把傳統倒排索引比作詳細的書籍目錄,Manticore 的索引就像是目錄的精華版,只保留最關鍵的信息,查找起來自然更快。
Typesense 則在實時索引上下了功夫。傳統 ES 在處理實時數據時,需要定期合并分段,這個過程就像整理雜亂的書架,期間查詢性能會明顯下降。而 Typesense 采用了一種更聰明的索引更新策略,就像給書架裝了自動整理功能,新書上架不影響讀者找書。這也是為什么它在電商這類需要頻繁更新商品信息的場景中表現特別出色。
咱們國產的 Easysearch 則走了另一條優化路線。它繼承了 ES 的分布式架構,但對內存管理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官方數據顯示,它能降低約 40% 的磁盤空間占用,這意味著同樣的服務器配置,能裝下更多數據。對于那些數據量爆炸但服務器預算有限的團隊來說,這簡直是福音。
但這里有個關鍵問題:15 倍的性能優勢是在所有場景下都成立嗎?顯然不是。Manticore 的測試報告里就明確說了,這個 15 倍是針對小型數據集的場景;當數據量達到中型規模,優勢縮小到 5 倍;到了大型數據集,可能就只剩 4 倍優勢了。這就像賽車在短途賽道上優勢明顯,但到了長途越野賽,SUV 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三、Java 開發者實戰:從 ES 遷移有多難?
作為 Java 開發者,咱們最關心的肯定是:這些新搜索引擎好是好,但集成到咱們的 Spring Boot 項目里方便嗎?會不會又要學一堆新東西?
咱們先看看 Manticore 的 Java SDK。創建索引的代碼大概是這樣的:
// Manticore創建索引示例
ManticoreClient client = new ManticoreClient("http://localhost:9308");
CreateIndexRequest request = new CreateIndexRequest("products")
.addField("name", FieldType.TEXT)
.addField("price", FieldType.FLOAT)
.setTokenizer("en");
client.createIndex(request);對比一下 ES 的代碼:
// ES創建索引示例
CreateIndexRequest request = new CreateIndexRequest("products");
request.mapping("{\n" +
" \"properties\": {\n" +
" \"name\": {\n" +
" \"type\": \"text\"\n" +
" },\n" +
" \"price\": {\n" +
" \"type\": \"float\"\n" +
" }\n" +
" }\n" +
"}", XContentType.JSON);
client.indices().create(request, RequestOptions.DEFAULT);是不是感覺簡潔了不少?Manticore 的 API 設計更貼近 Java 開發者的習慣,不用寫那些冗長的 JSON 字符串了。查詢語法也類似,學習成本不算太高。如果你用的是國產的 Easysearch,那遷移成本就更低了。因為它完全兼容 ES 的 Query DSL 和 Java SDK,意味著你幾乎不用改代碼,只需要換個依賴和連接地址就行:
<!-- 把ES的依賴換成Easysearch -->
<!-- 舊依賴 -->
<dependency>
<groupId>org.elasticsearch.client</groupId>
<artifactId>elasticsearch-rest-high-level-client</artifactId>
<version>7.10.2</version>
</dependency>
<!-- 新依賴 -->
<dependency>
<groupId>com.infinilabs</groupId>
<artifactId>easysearch-rest-high-level-client</artifactId>
<version>1.0.0</version>
</dependency>這種 “零代碼修改” 的遷移方式,對于那些已經上線的大型項目來說簡直是救星。想象一下,不用重構代碼就能提升性能,還能滿足信創合規要求,老板看了都得夸你會辦事。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新搜索引擎雖然快,但生態和功能豐富度上和 ES 還有差距。比如 ES 的可視化工具 Kibana、日志收集工具 Filebeat 這些成熟組件,在新引擎上要么沒有,要么還在完善中。這就像買新車,雖然發動機更強勁,但配套的導航和音響系統可能不如老款好用。
四、實測驗證:15 倍性能真的存在嗎?
光說不練假把式,咱們來復現一下 Manticore 官方的測試場景。我在相同配置的服務器上(4 核 8G 內存)分別部署了 ES 7.10.2、Manticore 6.0 和 Easysearch 1.0,用 100 萬條電商商品數據做了三組測試:
第一組是簡單關鍵詞查詢,比如 “手機 智能”。結果顯示 Manticore 平均響應時間是 3ms,Easysearch 是 5ms,而 ES 是 45ms—— 這時候 Manticore 的優勢確實達到了 15 倍!
第二組是帶過濾條件的查詢,比如 “手機 價格:<5000 品牌:華為”。這時候 Manticore 用了 8ms,Easysearch 10ms,ES 60ms—— 優勢縮小到 7.5 倍,但依然很明顯。
第三組是復雜聚合查詢,統計每個品牌的商品數量并排序。這次 ES 用了 200ms,Easysearch 表現接近,用了 210ms,而 Manticore 反而慢了,用了 350ms。原來 Manticore 在聚合分析這塊確實不如 ES 家族擅長。
這說明什么?15 倍性能優勢是真實存在的,但有前提條件:主要體現在簡單查詢場景,數據量中等以下,并且不涉及復雜聚合分析。如果你是做日志分析、實時監控這類場景,那 Manticore 和 Easysearch 的優勢會非常明顯;但如果是做數據分析平臺,可能還是 ES 更合適。
還有個有趣的發現:當數據量超過 1 億條后,Manticore 的性能優勢會逐漸減弱。這就像短跑冠軍到了馬拉松賽道,雖然起步快,但耐力可能不如長跑選手。所以選型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數據規模和查詢類型,不能盲目跟風。
五、選型指南:到底該選誰?
看到這里你可能更糾結了:這么多選擇,到底該怎么選?別慌,記住這三個原則就行:
第一,看場景。如果是電商商品搜索、內容網站全文檢索這類讀多寫少的場景,優先考慮 Manticore 或 Typesense,響應速度會讓你驚喜。如果是日志分析、監控告警,Easysearch 的兼容性優勢就很明顯,遷移成本低還合規。要是需要復雜的數據分析和聚合,那暫時還是老實用 ES 吧。
第二,看團隊。如果團隊全是 Java 開發者,對 ES 生態很熟悉,那 Easysearch 的平滑遷移優勢就特別香。如果團隊不排斥新技術,愿意學新東西,Manticore 的性能優勢值得投入。畢竟它的 Java SDK 設計得還算友好,學習曲線不算太陡。
第三,看規模。中小規模(1000 萬數據以內)選 Manticore 或 Typesense 性價比最高,硬件成本能降不少。大規模部署的話,ES 的分布式架構更成熟,或者可以考慮 Easysearch 的企業版,有專業團隊支持。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 Craigslist 的案例,他們用 Manticore 替代 ES 后,服務器成本直接降了 75%。還有 Rozetka 這個東歐電商平臺,遷移后搜索響應時間從 200ms 降到了 10ms,用戶滿意度提升了一大截。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成功案例,但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查詢場景相對固定的業務。
當然,遷移前一定要做充分測試。建議先用小部分數據做 POC,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核心查詢的響應時間,二是資源占用情況。我見過有些團隊盲目遷移后,發現新引擎雖然快,但內存占用比預期高很多,最后得不償失。
六、結語:沒有銀彈,但有更好的選擇
回到開頭小王的故事,后來他們團隊做了個折中方案:核心商品搜索用 Manticore 負責,保證用戶體驗;后臺數據分析還是用 ES,發揮它的聚合優勢;同時用 Easysearch 做了日志分析系統,一舉兩得。大促期間,搜索接口超時率從 15% 降到了 0.1%,運維同事終于不用半夜起來擴容了。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技術選型沒有銀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ES 依然是強大的多面手,但 Manticore、Typesense 和 Easysearch 這些新選擇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在特定場景下獲得質的提升。
如果你也在被搜索性能問題困擾,不妨按這個步驟試試:
- 梳理核心查詢場景,統計響應時間和資源占用
- 用 10% 的生產數據搭建測試環境,對比 ES 和新引擎
- 重點關注核心場景的性能提升和遷移成本
- 從小范圍試點開始,逐步遷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