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 生態遭遇史上最大規模攻擊,速查!
9 月 8 日,Node.js 生態鏈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資深 npm 維護者 Qix(Josh Junon) 因一封釣魚郵件泄露了賬戶,攻擊者趁機在多個熱門包里植入了惡意代碼。這次事件迅速引爆社區,成為開源史上下載量最大的供應鏈攻擊之一。
驚人的攻擊規模
這次攻擊的規模可以用“駭人”來形容:
?影響范圍:超過 20 個高頻使用的 npm 包被攻陷;
?下載量:受影響的包累計每周下載量超過 20 億次;
?生態牽連:這些庫往往是框架和工具鏈的底層依賴,幾乎波及所有前端項目;
?傳播速度:惡意版本發布僅兩小時,就已經滲透進 10% 的云環境。
攻擊過程回顧
整個攻擊鏈條非常典型:
1.賬戶被盜 —— 攻擊者通過偽裝成 npm 官方的郵件,誘騙 Qix 輸入憑證,從而拿下賬號;
2.惡意發布 —— 入侵后立即在 debug、chalk 等包中推送新版本;
3.快速擴散 —— 由于這些庫幾乎是“標配”,惡意代碼在短時間內被廣泛下載;
4.緊急響應 —— 兩小時后維護者確認異常,社區合力將問題版本移除。
圖片
已確認受影響的關鍵包
核心工具庫:
?chalk@5.6.1 —— 終端字符串樣式處理
?debug@4.4.2 —— 常用調試工具
?supports-color@10.2.1 —— 顏色支持檢測
依賴相關:
?ansi-styles@6.2.2
?strip-ansi@7.1.1
?wrap-ansi@9.0.1
?color-convert@3.1.1
?slice-ansi@7.1.1
數據庫生態:
?@duckdb/node-api@1.3.3
?@duckdb/duckdb-wasm@1.29.2
這些包幾乎都是前端和 Node.js 項目常見的依賴,影響范圍之廣可想而知。
惡意代碼的真正目的
攻擊者植入的代碼并不是為了“搞破壞”,而是有著明確的經濟目標 —— 盜取加密貨幣錢包資產:
1.先檢查運行環境(確認在瀏覽器里執行);
2.Hook 常用接口(fetch、XMLHttpRequest、window.ethereum.request);
3.在用戶發起加密交易時,偷偷替換目標地址為攻擊者的錢包地址;
4.使用 Levenshtein 算法 讓替換后的地址“看起來差不多”,降低被發現的幾率。
換句話說,用戶以為自己在給朋友轉賬,實際上錢已經流向了攻擊者。
開發者該怎么應對?
如果你的項目依賴這些包,建議立刻做以下檢查和防護:
?避免升級到受損版本:確認當前使用的依賴版本是否處于受影響范圍;
?鎖定依賴版本:在 package-lock.json 或 pnpm-lock.yaml 中固定已知安全的版本,防止自動升級;
?審計近期安裝:排查過去幾天安裝或升級過的依賴,檢查是否存在可疑文件或異常行為;
?建立防護習慣:考慮啟用依賴掃描工具,第一時間發現風險。
寫在最后
這起事件再次敲響警鐘:開源生態的便利背后,供應鏈安全始終是潛在的“軟肋”。前端開發者或許不是黑客的直接目標,但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受害者。
鎖定依賴、保持警惕、善用工具,才是日常開發中最可靠的自保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