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應用落地加速存儲技術變革,盤點面向AI應用的下一代存儲介質
原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和邊緣AI應用的廣泛落地,企業不僅對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存儲系統的要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傳統的存儲架構在面對AI工作負載時,往往在帶寬、延遲、容量、能耗和持久性之間難以兼顧,極易形成“存儲墻”瓶頸。AI訓練與推理不僅需要海量數據的高吞吐訪問,更要求存儲系統具備低延遲、高耐用、非易失和存算一體等能力。
目前,以NAND Flash為核心的全閃存存儲架構已經成為智算中心的主力存儲,雖然在性能上全閃存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面對指數級增長的AI工作負載,仍然存在性能、能耗等瓶頸,這也加速推動了新一代存儲介紹研發的進程。

目前,以MRAM、PCM、ReRAM、FRAM以及新興的“破曉”皮秒閃存為代表的新型存儲介質,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成為支撐下一代智能系統的關鍵技術底座。本篇文章,我們將對下一代的存儲介質進行一下盤點。
1. 磁變存儲器(MRAM):非易失與高速的黃金組合
MRAM利用電子自旋進行數據存儲,兼具SRAM級速度與Flash級非易失性,尤其適合作為緩存、嵌入式存儲和存儲級內存使用。STT-MRAM與SOT-MRAM是目前主流技術路線,后者在速度、耐用性和微縮性方面更具優勢。
2025年,三星推出14nm eMRAM專為車載AI系統設計,具備超低寫入能耗和高可靠性。臺積電也優化了STT-MRAM工藝,與NXP合作推動其在邊緣AI設備中的應用。國內如致真存儲、海康馳拓等企業已實現量產,青島海存微電子正在建設國內首條8英寸MRAM后道產線,預計2025年底通線。
在AI系統中,MRAM可作為模型參數的持久化緩存,顯著減少從NAND加載的延遲,提升推理響應速度。
2. 相變存儲器(PCM):填補DRAM與NAND之間的鴻溝
PCM利用硫系材料在晶態與非晶態之間的電阻變化存儲數據,具備接近DRAM的寫入速度、優于NAND的耐用性,以及高密度潛力。英特爾與美光曾推動3D XPoint技術,雖已退出市場,但行業仍在探索其替代方案。
國內方面,北京時代全芯、新存科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單位已在PCM芯片研發與量產方面取得突破。新存科技于2024年實現64Gb三維相變存儲器“NM101”量產,基于華中科技大學繆向水團隊的93項核心專利,為中國存儲自主可控奠定基礎。
PCM適用于AI訓練中的數據緩存、模型快照存儲,以及在神經形態計算中作為突觸器件,實現存算一體。
3. 阻變存儲器(ReRAM):AI芯片的“存算融合引擎”
ReRAM通過電壓調控介質電阻狀態實現存儲,具備結構簡單、高密度、多位存儲等優勢,尤其適合存算一體架構。其快速讀寫(<100ns)、高耐久和低功耗特性,使其成為AI加速芯片的理想選擇。
億鑄科技等國內企業已在ReRAM存算一體芯片領域布局,2025年新增30余項專利,并參與國家技術標準制定。中芯國際、臺積電等代工廠也在推進ReRAM工藝平臺建設。
ReRAM可部署于AI推理卡、邊緣計算設備中,實現矩陣乘加運算的存內執行,徹底突破“內存墻”限制。
4. 鐵電存儲器(FRAM):高可靠與低功耗的極致平衡
FRAM憑借鐵電材料的極化特性實現快速讀寫與非易失存儲,在智能電表、醫療電子、工業控制等對可靠性與功耗極為敏感的場景中不可替代。德國FMC公司與Neumonda合作建設FeRAM產線,國內無錫舜銘存儲也實現非專用晶圓廠代工FRAM,推動其在汽車電子與AIoT中的應用。
在AI系統中,FRAM可用于存儲關鍵配置參數、模型元數據,確保系統在極端環境下仍能快速啟動與穩定運行。
5. 破曉(PoX)皮秒閃存:顛覆傳統架構的“未來之星”
2025年4月,復旦大學周鵬-劉春森團隊發布“破曉”皮秒閃存,其擦寫速度達400皮秒,超越SRAM,實現存儲與計算速度相當。該技術有望徹底消除存儲層級,實現統一內存架構,支持AI大模型在終端設備中的本地部署。
盡管商用尚需時間,但PoX代表了存儲技術的終極方向之一:在速度、能耗與集成度上全面超越現有技術,為下一代AI系統提供底層支撐。
未來展望:存儲與AI的協同進化
筆者認為,未來五年,隨著AI應用向邊緣端、終端和垂直行業滲透,存儲系統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異構集成:MRAM、PCM、ReRAM等將與CPU/GPU/XPU通過3D堆疊、芯粒(Chiplet)等技術深度融合;
二是存算一體:ReRAM、PCM等將成為神經形態計算、存內計算的核心器件,重構AI硬件架構;
三是標準化與生態建設:中國在新型存儲領域已具備專利與產能基礎,需加快技術標準制定與產業鏈協同;
四綠色存儲:AI數據中心能耗壓力下,低功耗非易失存儲將成為必然選擇。
不難發現,存儲不再是數據的被動容器,而是智能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在AI大模型推動下,MRAM、PCM、ReRAM、FRAM、PoX等新型存儲介質正逐步走出實驗室,成為支撐萬億參數模型、自動駕駛、工業物聯網等關鍵場景的基石技術。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企業如致真存儲、新存科技、億鑄科技等已在部分領域實現突破,充分展現出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