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雨溪:未來 Vite 將會收費
前言
對于前端開發者來說,Vite 應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作為一款基于原生 ES 模塊的構建工具,它在性能上超越了 Webpack 等傳統工具,不僅開發體驗更為流暢,其社區生態也日益繁榮。
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的 ViteConf 大會上,Vite 的作者尤雨溪正式揭曉了它的升級版本:Vite+。這并非一次普通的版本迭代,而是一個由 Rust 驅動的、一體化的全新工具鏈。
圖片
許多開發者最關心的問題是:Vite+ 是否會收費?本文將為你詳細解讀。
Vite+ 是什么?
你可以將 Vite+ 理解為 Vite 的一個“功能全家桶”。
圖片
通過 npm 即可安裝 Vite+。安裝之后,除了熟悉的 vite dev 和 vite build 命令,你還將獲得一系列新的內置命令,覆蓋了前端開發的完整生命周期:
vite new:用于快速創建新項目,尤其對 monorepo 項目友好,能生成最佳實踐的項目結構。vite test:用于運行單元測試,由 Vitest 驅動,提供與 Jest 兼容的 API,開箱即用。vite lint:用于代碼規范檢查,底層使用速度極快的 Oxlint,性能較 ESLint 有百倍提升。vite fmt:用于代碼格式化,采用 Oxfmt,目標是與 Prettier 保持 99% 以上的兼容性。vite lib:專門用于庫文件的打包,由 tsdown 和 Rolldown 驅動,打包效率極高。vite run:一個內置的 monorepo 任務運行器,具備智能緩存和任務分析能力,無需復雜配置。vite ui:一個圖形化界面工具,可用于模塊分析、打包體積檢查,并能與各類框架的開發工具集成。
Vite+ 旨在提供一套統一的前端解決方案,讓開發者無需再費力組合和配置各種獨立工具,從而徹底解決工具鏈的兼容性與配置復雜度問題。
更重要的是,Vite+ 的整個編譯工具鏈均基于 Rust 構建。這意味著從代碼解析、轉換到打包和壓縮,每一個環節的性能都得到了極致優化。
Vite+ 旨在解決什么問題?
JavaScript 的工具生態一直以其“碎片化”而聞名。
開發者常常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工具,并在選擇、配置和調試上耗費大量精力。對于大型公司或涉及多團隊協作的項目,這一問題尤為突出。不同的團隊可能采用不同的技術棧,導致項目間依賴管理困難,維護成本高昂。當需要進行團隊或項目整合時,工具鏈的遷移往往成為一場噩夢。
Vite+ 的誕生,正是為了終結這一痛點。它提供了一套官方的、統一的、高性能的工具鏈,讓開發團隊能將精力聚焦于產品邏輯本身,而非工具的選擇與維護。
核心問題:Vite+ 是否收費?
現在來回答這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根據官方公告,Vite+ 將采用商業化授權模式,但這并非意味著所有使用者都需要付費。
具體的收費策略如下:
- 免費群體:個人開發者、開源項目以及小型企業可以繼續免費使用 Vite+。
- 付費群體:對于有一定規模的中大型創業公司和企業,Vite+ 將提供需要按年訂閱的付費服務。
官方特別強調,Vite+ 是構建在現有開源項目之上的一個獨立附加層。這意味著所有核心開源項目,包括 Vite、Vitest、Rolldown 和 Oxc,都將永久遵循 MIT 協議,保持開源。
Vite+ 的商業化,其目的是為這些底層開源項目的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形成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官方承諾,Vite+ 的商業化進程將反哺開源生態,共同推動整個工具鏈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