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物理 CPU 和虛擬 CPU,別再讓領導覺得你這都不懂
對于一些剛入門的同行,很多時候都無法準確地解析出物理CPU和虛擬CPU的區別。所以本文將主要講解物理CPU和虛擬CPU到底有什么區別?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1. 基本概念
物理CPU:是實際硬件中的中央處理器,執行計算任務的核心部件,每個物理CPU由多個核心(Core)組成。
虛擬CPU(vCPU):虛擬CPU是虛擬化技術中的一個概念,它并不是實際的硬件,而是通過虛擬化管理程序(如VMware、Hyper-V、KVM等)創建出來的虛擬化資源單元。虛擬CPU是由物理CPU核心或其線程分配出來的虛擬處理能力。
2. 硬件與抽象
物理CPU是硬件實體,直接執行計算。
vCPU是虛擬化軟件層的抽象,不是獨立的硬件,依賴物理CPU的資源。
3. 性能
物理CPU的性能直接與硬件有關,它的計算能力受到硬件規格、核心數、時鐘頻率等因素的限制。物理CPU的核心和線程是獨立的計算單元,因此性能穩定且強大。
vCPU的性能則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首先,多個虛擬機往往共享物理服務器的CPU資源,因此vCPU的性能會受到資源競爭的影響。當多個虛擬機同時運行時,如果物理CPU的資源不足,vCPU的性能可能會下降。另外虛擬化技術本身也帶有一定的開銷
總結來說,物理CPU的性能更為穩定和強大,而vCPU的性能受限于資源分配和虛擬化層的開銷。
4. 資源分配
物理CPU的核心數是固定的,物理計算資源有限。例如,一臺服務器可能有2顆8核的物理CPU,共計16個核心。
vCPU可以靈活分配給虛擬機,多個vCPU共享物理CPU資源。虛擬機可以根據需要分配1個或多個vCPU。vCPU的數量不等同于物理CPU的核心數,一個vCPU可以表示一個物理CPU核心的分配,也可以表示一個物理CPU核心中的一個執行線程。
5 兩者計算方式詳解
在物理CPU和虛擬CPU(vCPU)的關系中,主要涉及物理CPU的核心數、線程數,以及vCPU的分配方式。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計算公式或關系:
(1) vCPU與物理CPU核心數的關系
假設你有一臺服務器,物理CPU的核心數為C,每個核心支持超線程或多線程,如果每個物理核心能支持 T 個線程,那么該物理CPU的線程數為:
線程數=C*T示例:
如果一臺服務器有 2 個物理CPU,每個CPU有 8 個核心,并且每個核心支持 2 個線程(超線程),則物理服務器的線程數為:
線程數=2×8×2=32 個線程這些線程可以作為虛擬CPU的資源提供給虛擬機。
(2) vCPU分配公式
在虛擬化環境中,vCPU的分配并不總是1:1對應物理核心或線程。一個虛擬機可以根據需要分配多個vCPU,多個虛擬機共享物理CPU資源。通常情況下,vCPU數量的分配可以參考以下公式:
vCPU=線程數/虛擬機數量但是,多個虛擬機之間可能會存在資源競爭,超分配可能導致vCPU的性能波動。通常虛擬化平臺會允許分配超過物理線程數的vCPU數量,但會隨著負載的增加影響每個vCPU的性能。
(3) 超分配計算
如果虛擬化環境允許超分配(即vCPU總數超過物理CPU線程數),超分配比率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超分配比率=vCPU/物理線程數示例:
假設有 32 個物理線程(如前面的例子),并且你分配了 64 個vCPU:
超分配比率=64/32=2這意味著虛擬化平臺超分配了 2 倍的vCPU資源。雖然這樣做可以提升資源利用率,但也可能導致過度爭用,降低性能。
服務器上查看CPU信息:
[root@localhost ~]# lscpu
Architecture: x86_64 # 架構
CPU op-mode(s): 32-bit, 64-bit # 運行方式
Byte Order: Little Endian
CPU(s): 48 # 邏輯CPU數
On-line CPU(s) list: 0-47 # 在線CPU
Thread(s) per core: 2 #每個核心線程
Core(s) per socket: 12 #每個cpu插槽核數/每顆物理cpu核數
Socket(s): 2 #cpu插槽數
NUMA node(s): 2 #非統一內存訪問節點
Vendor ID: GenuineIntel #cpu廠商ID
CPU family: 6 #cpu系列
Model: 85
Model name: Intel(R) Xeon(R) Gold 5118 CPU @ 2.30GHz #型號名稱
....6. 應用場景
物理CPU適用于高性能計算和單機資源要求大的應用。
vCPU適用于虛擬化環境、云計算、數據中心等需要資源靈活管理的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