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終于發布!網友評價分化,為什么AI升級越來越難讓人驚艷? 原創
就在今天凌晨,GPT-5 經過了那么多天的鋪墊,終于在千呼萬喚中發布了,社交媒體和技術社區幾乎被刷屏。
?

?
新版本在復雜推理、多模態輸入、長對話保持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同時,GPT-5 在多輪邏輯推導中出現的錯誤率也有所下降,在編寫代碼、分析數據、跨模態生成等任務中展現出更強的穩定性和可控性。
?

?
OpenAl 的早期測試者反饋中,Cursor 創始人 Michael Truel 表示 GPT-5“具有顯著的智能,易于操控,甚至擁有其他模型中不具備的人格特質”,在多個實際編碼任務中表現優異。
?

?
總體而言,GPT-5 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實現了綜合性提升。
?
但與此同時,不少用戶和業內人士對這次更新并不買賬。
?
有分析者認為 GPT-5 與前代相比提升有限,不足以帶來明顯“躍遷感”。
?
部分創作者調侃,這更像是一次 4.5 到 4.6 的平滑升級,而不是躍遷式的版本迭代。
?
甚至在發布會上還出現了圖表錯誤:
?

?
即便 GPT-5 在最新的大模型盲測競技場榜單中已經是全方位第一。
?

?
比起 GPT-4,GPT-5 的發布,為什么沒有想象中驚艷?
?
首先,GPT-5 的評價分化背后,是大語言模型發展進入邊際效應減弱的階段。過去幾年,OpenAI 和其他廠商依靠擴大參數規模、擴充訓練數據,實現了從 GPT-2 到 GPT-4 的快速躍升。然而,隨著模型規模接近可用算力和數據的極限,性能提升的感知度正在下降。
?
例如,在 GPT-3 到 GPT-4 的升級中,數學推理正確率、代碼生成精度都有肉眼可見的躍升,但到了 GPT-5,這類指標的提升幅度在多數通用場景下只剩個位數百分比。這種微幅提升對專業用戶依然有價值,但對普通用戶來說,感受可能不如一次UI改版來得明顯。
?
此外,用戶心理預期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Gartner 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表明:任何新技術在誕生后,都會經歷“技術觸發”“期望膨脹的峰值”“幻滅低谷”“穩步爬升”和“成熟期”幾個階段。
?

?
在 GPT-3 到 GPT-4 的跨越中,大語言模型正處于“期望膨脹的峰值”,公眾和行業幾乎認為它可以在多數場景中替代人類工作,因此每一次升級都被寄予極高期望。
?
當時,甚至有人預測 GPT-5 的發布,將實現真正的 AGI。然而,隨著模型性能接近架構和數據的瓶頸,單次迭代帶來的體驗提升變得有限,用戶很容易感到落差。
?
GPT-5 的發布正好出現在從峰值走向“幻滅低谷”的階段。而且 OpenAI 過高的宣傳也讓新版本更容易遭到質疑,反而掩蓋了其中真正的進步點。
?
最后,AI 大模型的知識更新滯后、幻覺等問題依然沒有消失。
?
以往,算力往往是 AI 大模型面臨的主要困境。然而,發展到現在,盡管算力充足,當前大模型依舊容易出現幻覺,在知識鏈條推理中漏掉關鍵環節。
?
而且,GPT-5 的知識庫更新到 2024 年底,但在許多實時性強的領域,如 AI 芯片新品規格、最新學術論文引用、行業政策變化,模型依然需要依賴外部檢索或插件,這意味著核心能力還未與實時世界充分對齊。
?
行業發展的現實壓力
?
這背后其實也是整個 AI 行業的縮影。技術迭代的節奏越來越快,但研發成本和風險也同步上升。據公開信息,GPT-5 的訓練可能消耗了數百萬美元級別的算力資源,還包括大量人工標注和數據清洗工作。這樣的投入意味著,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在性能提升、市場反響和商業回報之間找到平衡。
?
與此同時,開源模型的崛起正在改變競爭格局。像 LLaMA 3、Mistral、Qwen 系列等開源大模型,在部分任務上的性能已經逼近甚至超過閉源模型,而且可在私有環境部署、成本更低。
?
很多企業在權衡后,開始將開源模型與閉源 API 混合使用,這進一步壓縮了閉源產品在單純性能競爭上的優勢空間。GPT-5 的表現,并沒有徹底扭轉這種趨勢。
?
從今天起,GPT-5 面向所有用戶開放使用,無需排隊。對于免費用戶而言,每天提供一定額度,用完即自動切換到 GPT-5-mini。Pro 會員則可體驗GPT-5 Pro高級推理功能。
?
面向開發者,GPT-5 的 API 價格,也比 GPT-4 最便宜的 Preview 版本還低。
?
相比于技術,OpenAI 這次發布,更多聚焦于價格優勢和產品整合,加速商業落地。
?
在 AI 發展的下半場,單一產品的升級可能難以帶來全體共振的驚喜。GPT-5 雖然未能成為劃時代的符號,但它確實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模型的未來不僅需要更大的規模,更需要更深層次的智能演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