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詞工程最佳實踐:讓 AI 給出更優結果 原創 精華
大家好,我是玄姐。
提示詞工程是上下文工程中至關重要的基礎,而上下文工程已成為與大語言模型協作的核心環節。簡單說,提示詞工程就是通過合理組織指令,讓 AI 模型輸出更符合需求的結果,比如:怎么提問、指定輸出風格、提供背景信息,最終引導 AI 按你的目標做事。

模糊的指令和精心設計的提示詞,差距可能天差地別:前者可能需要反復溝通才能明確需求,后者卻能一步到位拿到想要的結果。下面就從基礎技巧到進階方法,分享一套實用指南,幫你快速提升 AI 使用效果。
一、核心基礎技巧(立刻能用,立竿見影)
1. 指令要明確直白
AI 聽不懂 “言外之意”,別指望它猜你的想法,直接說清楚需求就行,用簡單的語言把目標講透。
- 核心原則:明確告訴 AI 你想要什么,要全面的結果就直接提,要特定功能就列出來,現代 AI(比如:Claude)尤其吃 “明確指令” 這一套。
- 反面例子(模糊):“做一個數據分析儀表盤”。
- 正面例子(明確):“做一個數據分析儀表盤,包含盡可能多的相關功能和交互效果,別只做基礎版,要打造一個功能完備的版本”。
- 小技巧:用 “撰寫”、“分析”、“生成”、“創建” 這類直接的動詞開頭,跳過鋪墊直奔主題,明確說明輸出要包含什么,以及對質量、深度的要求。
2. 提供背景和動機
跟 AI 解釋 “為什么要這么做”,能幫它更好理解你的核心目標,輸出更貼合需求的結果,尤其是新款 AI,能根據你的潛在目的做判斷。
- 反面例子(效果差):“絕對不要用項目符號”。
- 正面例子(效果好):“我希望回復是自然的段落形式,而不是項目符號。因為我覺得連貫的 prose 更容易讀,也更像聊天的感覺,項目符號太正式、太像清單了,不符合我輕松學習的風格”。
- 適用場景:說明輸出的用途 / 受眾、解釋約束條件的原因、描述輸出的使用場景、講清你要解決的問題。
3. 描述要具體詳細
越具體的指令,AI 的輸出越精準。所謂 “具體”,就是給 AI 明確的規則和要求,不留下模糊空間。
- 反面例子(模糊):“做一個地中海飲食的 meal plan”。
- 正面例子(具體):“設計一個適合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地中海飲食計劃,每天 1800 卡路里,重點選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要包含早餐、午餐、晚餐和一份加餐,還要附上完整的營養成分表”。
- 具體提示詞該包含什么:明確約束(字數、格式、時間)、相關背景(受眾、目標)、輸出結構(表格 / 列表 / 段落)、特殊要求(飲食禁忌、預算限制、技術規范)。
4. 用示例輔助說明
有時候 “示范” 比 “描述” 更管用,這就是常說的 “單樣本提示” 或 “少樣本提示”,適合那些不好用文字說清的格式、語氣或潛在規則。
- 注意:新款 AI(比如:Claude 4.x)對示例細節很敏感,示例要符合你想鼓勵的行為,避免包含不想要的模式。
- 反面例子(無示例):“總結這篇文章”。
- 正面例子(帶示例):“我想要這樣風格的總結:文章:[AI 監管相關文章鏈接]總結:歐盟通過全面的《人工智能法案》,針對高風險系統,核心條款包括透明度要求和人工監督規定,2026 年生效。現在按同樣風格總結這篇文章:[你的新文章鏈接]”
- 適用場景:想要的格式不好描述、需要特定語氣 / 風格、任務涉及隱性規則、簡單指令沒得到一致結果。
- 小技巧:先試 1 個示例(單樣本),如果效果不好再加更多(少樣本)。
5. 允許 AI 表達不確定
明確告訴 AI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別瞎猜,這樣能減少 AI 胡編亂造的情況,讓結果更可信。
- 例子:“分析這份財務數據并找出趨勢,如果數據不足以得出結論,直接說明,不要猜測。”
二、進階技巧(復雜場景必備)
基礎技巧能應對大部分情況,但遇到復雜任務(比如:多步驟分析、結構化輸出),就需要更高級的方法。
1. 預填 AI 的回復
簡單說就是 “幫 AI 開頭”,引導它的輸出格式、語氣或結構,尤其適合強制要求特定格式,或想跳過多余鋪墊的場景。
- 適用場景:需要 JSON/XML 等結構化輸出、想跳過寒暄直接要內容、要保持特定語氣 / 角色、控制 AI 的回復開頭。
- 例子(強制 JSON 輸出):不用預填時,AI 可能會說 “這是你要的 JSON:{...}”;用預填(API 使用場景):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從這個產品描述中提取名稱和價格,用 JSON 格式輸出。"},{"role": "assistant", "content": "{"}],AI 會接著左括號往下寫,只輸出有效的 JSON。
- 聊天界面替代方案:直接明確要求 “只輸出有效的 JSON,不要多余鋪墊,回復開頭就寫左括號 {”。
2. 思維鏈提示(CoT)
讓 AI 先一步步推理,再給出答案,適合復雜的分析類任務,能讓 AI 的思考過程更有條理。
- 現代替代方案:Claude 的 “擴展思考” 功能會自動做結構化推理,有這個功能就優先用;沒有的話,手動思維鏈也很有用。
- 適用場景:沒有 “擴展思考” 功能(比如:Claude 免費版)、需要可審查的推理過程、任務需要多步分析、要確保 AI 考慮特定因素。
- 三種常見用法:
- 基礎版:在指令里加 “一步步思考”;
- 引導版:規定推理步驟,比如:“寫郵件前先思考:1. 根據捐贈者的歷史捐贈記錄,哪種話術能打動他們?2. 關愛兒童項目的哪些方面能引起他們共鳴?3. 結合前面的分析寫個性化郵件”;
- 結構化版:用標簽區分推理和結果,比如:“用<thinking>標簽寫下思考過程,先分析捐贈者偏好,再找項目亮點,最后用<email>標簽輸出郵件”。
3. 控制輸出格式
想讓 AI 的回復格式統一,試試這三個方法:
- 不說 “不要做什么”,說 “要做什么”:比如:不說 “不要用 markdown”,說 “回復用連貫的段落,流暢自然”;
- 提示詞格式貼合目標輸出:你想讓 AI 少用 markdown,自己的提示詞里就少用;
- 明確格式偏好:比如:“寫報告時用完整段落,段落間正常換行;markdown 只用來標代碼、代碼塊和簡單標題;除非是必須列表呈現的獨立項,否則別用有序 / 無序列表,把內容自然融入句子里”。
4. 提示詞串聯
把復雜任務拆成多個小步驟,每個步驟用單獨的提示詞,上一步的輸出作為下一步的輸入,雖然費點時間,但準確率會大幅提升。
- 例子(研究總結):第一步提示詞:“總結這篇醫學論文,包含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臨床意義”;第二步提示詞:“審核上面的總結,從準確性、清晰度、完整性三個方面給出評分和反饋”;第三步提示詞:“根據這個反饋優化總結:[第二步的反饋內容]”。
- 適用場景:任務復雜需要拆分、需要反復優化、多階段分析、中間需要驗證、單個提示詞結果不穩定。
- 權衡:會增加等待時間(多次調用 API),但復雜任務的準確率和可靠性會明顯提高。
三、那些你可能聽過的 “老技巧”(現在怎么用)
有些技巧在早期 AI 上很管用,但現代 AI(比如:Claude)已經不需要了,不過特定場景下仍能發揮作用:
1. XML 標簽結構化
以前用 XML 標簽幫 AI 區分內容,但現在 AI 不用標簽也能理解結構,只有三種情況可以用:處理超復雜、多類型內容的提示詞、需要明確區分內容邊界、使用老版本 AI。
- 現代替代方案:用清晰的標題、空格,或者明確的引導語(比如:“根據下面的運動員信息生成飲食計劃:...”),效果一樣還更簡單。
2. 角色提示詞
給 AI 指定 “專家身份”(比如:“你是財務顧問”),但別過度限制 ,比如:不說 “你是世界頂級專家,只說專業術語,從不犯錯”,這樣會讓 AI 變得不實用。
- 現代替代方案:直接說明想要的視角,比如:不說 “你是財務顧問,分析這個投資組合”,說 “分析這個投資組合,重點看風險承受能力和長期增長潛力”。
- 適用場景:需要統一語氣、應用需要特定人設、復雜話題需要領域視角。
四、組合技巧:怎么搭配效果最好
提示詞工程的關鍵不是 “用所有技巧”,而是 “選對適合的組合”。分享一個實用示例,看看多種技巧怎么配合:“從這份季度報告中提取關鍵財務指標,用 JSON 格式輸出。我需要用這些數據做自動化處理,所以回復必須只有有效的 JSON,不能有任何鋪墊或解釋。格式要求:{"revenue": "帶單位的數值","profit_margin": "百分比","growth_rate": "百分比"}如果報告中沒有明確說明某個指標,就填 null,不要猜測。回復開頭直接寫左括號 {”
- 用到的技巧:明確指令、提供背景、示例格式、允許表達不確定、控制輸出格式。
技巧選擇框架(快速決策)
- 先檢查:你的需求夠明確嗎?不夠就先優化清晰度;
- 任務簡單:只用水準技巧(明確、具體、提供背景);
- 需要特定格式:用示例或預填;
- 任務復雜:拆分任務(提示詞串聯);
- 需要推理:用 “擴展思考”(有就用)或思維鏈。
你需要什么 | 該用什么技巧 |
特定輸出格式 | 示例、預填、明確格式要求 |
一步步推理 | 擴展思考(Claude 4.x)、思維鏈 |
復雜多步驟任務 | 提示詞串聯 |
可審查的推理過程 | 帶結構化輸出的思維鏈 |
避免 AI 瞎編 | 允許 AI 說 “不知道” |
五、常見問題排查(輸出不滿意怎么辦)
問題 | 解決辦法 |
回復太籠統 | 增加細節、加示例、明確要求 “超越基礎內容” |
回復跑題 / 沒抓住重點 | 更明確地說明核心目標,提供 “為什么要做” 的背景 |
輸出格式不一致 | 加示例(少樣本)或用預填控制開頭 |
任務太復雜,結果不可靠 | 拆分成多個提示詞(串聯),每個提示詞只做一件事 |
AI 有多余的鋪墊 | 用預填或明確要求 “跳過鋪墊,直接給答案” |
AI 編造信息 | 明確允許 AI 說 “不確定” |
想要 AI 執行,結果只給建議 | 用明確的動作指令,比如 “修改這個函數” 而不是 “能建議修改嗎” |
小技巧:從簡單開始,逐步優化
不用一開始就寫復雜提示詞,先試基礎版本,覺得不滿意再慢慢加技巧,每加一個就測試一次,看是否真的有改善。
六、要避免的常見錯誤
- 過度設計:提示詞不是越長越復雜越好;
- 忽略基礎:核心指令模糊的話,再高級的技巧也沒用;
- 指望 AI “讀心”:不明確說明的話,AI 很可能誤解;
- 堆砌技巧:只選能解決你具體問題的技巧;
- 不迭代:第一次寫的提示詞很少完美,要測試修改;
- 依賴過時技巧:現代 AI 不用 XML 標簽和復雜角色設定,先從明確指令開始。
七、特殊場景:長內容 / 復雜任務怎么處理
1. 注意 token 消耗
提示詞里的示例、詳細說明都會占用 token(相當于 AI 的 “記憶空間”),別濫用技巧,只在有必要的時候用。
2. 現代 AI 的優勢
Claude 4.x 這類新款 AI 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已經提升很多,不會再出現 “中間內容記不住” 的問題。
3. 拆分任務依然有用
就算 AI 能處理長內容,拆分任務還是能提升質量,因為聚焦的任務 + 明確的邊界,能讓 AI 更專注,輸出更精準。
4. 小策略
- 長內容:把關鍵信息放在開頭或結尾;
- 復雜任務:拆成多個聚焦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給明確要求。
八、怎么判斷提示詞好不好用
- 輸出是否符合你的具體要求?
- 是不是一次就拿到滿意結果,不用反復溝通?
- 多次測試,輸出格式是否一致?
- 有沒有避開前面說的常見錯誤?
如果想系統提升技巧,可以看看 Anthropic 的提示詞工程課程(???https://anthropic.skilljar.com/??)。
九、最后總結
提示詞工程本質上是 “溝通”,用 AI 能聽懂的語言說清你的意圖。先把基礎技巧用熟(明確、具體、給背景),形成習慣后,再根據需要加進階技巧。
最好的提示詞不是最復雜的,而是能用最少的結構,穩定達到目標的。而且提示詞工程是上下文工程的基礎,好的提示詞會和對話歷史、附件、系統指令一起,讓 AI 的輸出更優。
現在就用 Claude 試試這些技巧吧!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