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設計創新三大機遇
“取得商業成功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走,那就是充分利用研究的價值不斷地進行創新。”不論到世界任何地方,不論是邊遠的非洲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能夠發現同樣的事情在發生著,即“全球化推動者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換言之,中國有很多機會必須要抓住,中國的經濟必須是創新的經濟。” 英國上議院成員、英國華威大學華威制造集團(WMG)主任Lord Bhattacharyya教授在近日PTC公司召開的一次高端研討會上闡述了其主要觀點。并且,教授從我國珠江三角洲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在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巨大擴充,看到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中國在迅速發展。上海世博會和中國車展,充分反映中國在整個世界的經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英國上議院成員、英國華威大學華威制造集團(WMG)主任Lord Bhattacharyya教授
Lord Bhattacharyya教授認為中國有三大機遇,并且,每個機遇都需要在產品的設計和工藝上進行創新。
首先,必須能夠進一步擴大市場,比如吉利公司購買了沃爾沃,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夠不斷改進產品,以便取得長久的增長,為自己進入全球市場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我們要能夠把國內市場都結合起來,如果想在未來有更好發展,就需要設計師充分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夠占有市場,所以對于中國的研發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需要能夠確保技術轉讓。
最后還需要能夠在生產行業能夠有進一步的資本投入,還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發和創新,不管有多少工人,都需要能夠進一步在環境當中提高技能,如何才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對于所有競爭對手都是至關重要的,歸根結底還是要創新,只有具備設計上的創新,才能夠抓住機遇。
要想能夠進行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在設計上進行創新,要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他說:“60年之前我們就發現如何采用無線技術能夠把人們聯系起來,所以只有讓設計上的創新得到進一步應用,才能夠真正起到作用,好的設計再加上發明,才能夠確保產品的創新,而且還必須要把發明創新轉換成產品,才能夠在市場上立足,所以創新非常重要,它來自研發,如果創新沒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它也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進行應用型的研究,把創新轉化為可進行商業化生產的產品。”比如要生產電力汽車,首先必須要有概念,還必須要有基礎設施,在能源短缺的情況下,要生產電力汽車就必須要有充電站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就很難滲透到市場中。所以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進行很多實驗,我們在英國已經令五、六個城市進行了改變。在這個城市進行試驗,檢驗如果電力汽車能夠普及起來需要哪些設施,基礎設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需要進行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所以在考慮汽車的時候會涉及很多其他問題。再比如我們所涉及的ARPA的網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多政府上的合作,而且還需要很多突破。
頂級設計和革新能夠帶來利潤。Lord Kumar Bhattacharyya教授列舉了如下的實例,比如筆記本電腦,從開始到現在的聯想筆記本電腦已經有了很大改變,還有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會考慮到人體工程學,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復雜的,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左右。設計是創新的關鍵,它對于生產商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價值并不僅僅是生產了產品,而是要讓產品更好,要能夠了解產品的缺點,并且不斷地改進產品,這樣才能制造出真正的好產品,這才是創新的過程。現在人們對于高質量設計的需求不斷增加,只有進行全球的合作才能夠進行真正的創新。海外的市場越來越難做,因此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要想能夠在生產上得到更多收益,就需要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進一步了解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我們要能夠知道客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有哪些體驗,什么才能使人意識到產品質量。比如對于汽車駕駛人員來說,提高汽車聲音的質量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為什么人們喜歡開電力汽車,因為電力汽車的聲音特別小。但是現在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一點聲音都沒有也是個問題,所以我們就先在消費者中進行了調查,想要了解駕駛員對于電動汽車聲音的感覺,然后再采取客觀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Lord Kumar Bhattacharyya教授最后指出,只有具備非常好的技能才能帶來附加值。中國的汽車公司有機會取得成功。首先就是要分享高增值的設計,其次中國要完全自主制造產品,第三選擇的合作伙伴必須經驗豐富,并且能夠充分尊重中國自主的創新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取得巨大進步。
關于 Lord Kumar Bhattacharyya教授
Lord Kumar Bhattacharyya 教授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制造專家之一。他曾給英國首相以及負責工業政策和戰略的高級官員成功的提出許多可行性建議,在學術方面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觀察英國的工業衰退期后,Bhattacharyya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建立華威制造集團(WMG),該集團在英國的聲望相當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目前WMG已經發展成為歐洲領先的制造學術團體之一,與工業產業部門就新技術的研究、發展與應用方面的合作有著廣泛而悠久的歷史。
現在,WMG每年培養 5000 多名研究生和管理人員,其中中國學生占據WMG 學生總數的最大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