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無縫整合大數據“OLTAP”
主機經過近40年的創新發展,將怎樣應對已經到來的大數據時代?在近日舉行的2013 IBM System z高峰論壇上,IBM系統與科技部主機產品部大中華區總經理施東峰提出了“OLTAP”的概念以及主機應對優勢,他表示:“在大數據時代,主機同樣是核心應用平臺,它可以在單一平臺上實現交易處理(OLTP)和決策分析支持(OLAP)的無縫整合(OLTAP)。”


大數據應用分解
據相關機構預測,大數據同期增速為整體IT市場的四倍,服務器市場的五倍,高于同期的云計算市場。IBM預計,2012~2017年主機平臺大數據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60%以上。那么,在Hadoop、分布式計算閃耀大數據市場的今天,主機的優勢到底在哪里?
在IBM看來,大數據的應用不僅僅是目前所知的適合分布式計算的信息獲取,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僅僅是大數據的初級應用階段。大數據應當分為信息獲取型、交易型和分析型三類,而大數據應用的關鍵在于交易和分析:大數據不僅是信息檢索查詢等信息收集型應用(僅占16.6%),交易型和分析型應用(OLTAP)(占投入的83.4%)才是用戶實施大數據的最終目標。未來,交易和分析型應用的比重將持續上升,而這正是IBM主機的價值和優勢所在。
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大數據應用分別適宜怎樣的計算平臺架構呢?信息獲取型適宜分解的大數據應用,它的需求特色是簡單的數據處理,目標以查詢為主,具備有規律的訪問模式,I/O讀取能力相對重要,采用標準的集群模式;而交易型和分析型(OLTAP)不適宜分解的大數據應用,它的需求特色是復雜的數據處理(如圖像處理),目標是交易和分析,不規律的數據訪問,內存和計算能力相對重要,強調單節點處理能力。因此,OLTAP類應用所需的平臺與信息獲取型不同。
應對大數據3V
對于大數據的“3V”特征——Volume(數據量規模龐大)、Variety(數據產生及存儲的多樣性)、Velocity(即時數據處理及分析的要求),IBM主機都可以應對挑戰:System z能夠憑借海量處理能力和強大的擴展力,有效應對海量數據帶來的挑戰;超強的虛擬化能力和混合架構體系幫助實現數據整合,有效降低數據多樣性帶來的數據分析復雜度;主機最新的DB2數據分析加速器(IDAA)及SPSS預測分析等技術幫助完成OLTAP類應用,并能滿足實時業務分析的新需求。
大數據中的交易型數據,需要即時、安全、可擴展性和高可用的平臺;而分析型數據則需要海量處理和實時分析數據的能力。從數據交易(OLTP)應用來看,在單機環境下,主機具有最快的CPU主頻5.5GHz,單機可配置CPU 101顆,主機獨有的4級緩存架構還可充分發揮高主頻CPU性能,單機處理能力高達78000MIPS(每秒處理百萬級的機器語言指令數)。而在多機Parallel Sysplex系統綜合體環境下,主機具備高達32個節點的物理擴展能力,獨有的耦合器設計保障最佳線路擴展。誕生于1988年的硬件邏輯分區技術,支持Z/OS、ZVM、ZLinux等多種多任務操作系統,支持數百上千的Linux鏡像,混合負載下典型利用率在85%以上,這些超強的虛擬化能力幫助主機實現高效負載和數據整合,而zEnterprise混合體系架構通過支持不同處理器和包括ZOS、AIX、Linux、Windows多種主流的操作系統,可實現異構環境的整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機在數據分析應用領域(OLAP)的技術創新。從傳統的商業智能向交易實時分析推進,用戶所面臨的技術挑戰是數據拷貝和移動的需求,以及多平臺架構共存導致的維護和管理的復雜性。主機的性能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數據拷貝和移動,統一平臺管理,降低復雜度。DB2數據分析加速器(IDAA)可以幫助主機實現OLTP和OLAP的高效無縫整合。IDAA基于成熟的PureData(Netezza)技術,可以大幅降低復雜查詢的響應時間,提高分析應用的實時性,大幅降低數據移動的需求,降低分析應用的設計和開發復雜度。IDAA和DB2緊密集成,應用更為透明,DB2可自動調度。
此外,SPSS技術可以幫助主機在實現在線交易實時分析上更具優勢,SPSS自定義函數可實現按需調用。有了高端的主機硬件架構和最新的軟件技術,在大數據時代,主機依然通過創新保持核心平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