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PK谷歌:戰斗已經改變
在谷歌2015年I/O開發者大會上,我們能夠獲得最關鍵的信息就是谷歌與蘋果對待移動技術的態度完全不同,他們都有各自的使命和策略。而經過在智能手機市場上多年的激烈競爭后,兩大科技巨頭的戰斗已經發生改變。谷歌的雄心包括連接下個10億用戶,令其套餐服務同樣支持iPhone用戶(接近5億人)。而蘋果的目標是令技術更加個性化,降低對宿敵谷歌的產品和服務的依賴性。
移動領域的下一場大戰已經開始,可能與***輪同樣激烈。這場戰斗正超越智能手機的范疇,主要是競爭哪個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更成功地占領用戶的時間。
自從2007年推出iPhone以來,蘋果與谷歌的戰斗就在發生改變,而且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最初,雙方爭奪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接著是三星領頭對安卓OEM進行整合,現在則是大屏手機迎來復興階段,隨后將是超越智能手機范疇的新戰斗。
日激活量大戰(2009年到2011年)
在智能手機大戰初期,各方競爭的焦點主要圍繞市場份額。科技媒體關注的重點是哪種移動操作系統在銷量方面表現更好。谷歌方面,特別是“安卓之父”安迪·魯賓(Andy Rubin),定期宣布安卓的日激活量數據。正當谷歌為此洋洋自得時,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2010年第四季度財報上為其猛潑冷水。喬布斯的觀點很明確:將iOS打造為值得開發應用的平臺。
喬布斯稱:“上周,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谷歌執行董事長)重申,安卓設備的日激活量達到20萬部,他們應用店中的應用達到9萬個。與之相比,在過去30天中,蘋果iOS設備平均每天的日激活量達到27.5萬部,高峰期可達到30萬部。而且,蘋果應用店中的應用已經超過30萬個。”
谷歌與蘋果的戰斗不僅波及市場和媒體,甚至還在法庭上展開對決。蘋果將使用安卓系統與蘋果競爭的諸多硬件公司告上法庭,控告他們侵犯專利權。蘋果啟動訴訟程序的目的不是為了索賠,而是要遏制競爭對手。在智能手機大戰初期,市場份額就是一切。
三星稱霸(2012年到2013年)
在2012年到2013年間,由于高端市場缺少蘋果的大屏iPhone,低端市場也缺乏可與其匹配的競爭力量,三星依靠安卓生態系統取得“霸主”地位。盡管iOS用戶并未大規模叛投向三星,但作為硬件制造商,三星擁有龐大的分享網絡令其在安卓生態系統中掌控了驚人的力量,這令蘋果感到警惕。三星逐漸將戰斗引向電視,通過廣告嘲弄蘋果用戶是非常成功的策略,更不用說雙方在法庭上的大戰。
蘋果如何嚴肅對待三星威脅有證可查:2012年,蘋果全球市場總監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曾試圖阻止三星在紐約市舉行盛大的Galaxy S4發布活動。他在發布會前一天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試圖敗壞安卓系統的名聲,抵御對三星鋪天蓋地的正面報道。席勒說:“安卓通常被視為功能手機的免費替換者,其體驗無法與iPhone相提并論……當你將安卓設備開箱后,你必須與9家不同的廠商簽署協議,才能獲得iOS自帶的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僅將三星定位為硬件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將谷歌視為其最終的長期威脅。蘋果認為三星純粹是基于安卓系統才獲得市場份額的。沒有安卓系統,三星手機根本不是iPhone的競爭對手。
新的大戰
蘋果發現,其iPhone用戶數量已經接近5億人。蘋果手機在關鍵地理位置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包括美國、英國以及中國。任何關于iOS正被安卓OEM擠壓、可能重復Windows命運的擔憂都是沒有必要的。蘋果的iOS平臺現在已經達到臨界狀態,能夠吸引開發者和第三方支持iOS用戶,包括谷歌、Facebook以及Twitter等。
谷歌2015年I/O開發者大會上一個最明確的主題就是:谷歌需要iOS及其4.75億高度活躍的iPhone用戶,幫助谷歌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功。展望未來,假如iPhone的銷量以10%到20%的速度增長,對于那些依賴規模盈利的第三方來說,忽略潛在的6到7億用戶的生態系統是不可能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谷歌數年前在iOS系統中限制谷歌地圖是個戰略錯誤,那導致蘋果研發自己的地圖應用。但這屬于后見之明,谷歌當時可能認為,押注iOS非常值得,因為當時這個系統與今天完全不同,它還非常弱小。
蘋果與谷歌之間的大戰已經超越智能手機的范疇。走近運營商實體店,你需要在iPhone和安卓手機之間做出選擇,兩種手機上都存在谷歌服務。此外,iPhone與安卓手機的價格也大致相同。谷歌可能善于基于機器學習的云服務,但它并未成為購買安卓手機的重要因素。鑒于Nexus設備有限的分布,很難相信安卓硬件會成為大多數用戶的可選替代品。
相反,購買智能手機的決定可能越來越取決于其他因素,比如玻璃(智能手表)、錢包或背包(平板電腦)、家居或工作臺(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進一步將這些體驗擴展到家居和公路上的第三方設備上,整個iOS或安卓生態系統正變成左右你選擇哪一種智能手機的更大因素。
蘋果戰略
蘋果想要占據技術與文科的交匯點。打造個性化的技術體驗將要求蘋果繼續控制變量,這些變量正被整合起來為用戶創造更新體驗。重點是擁有關鍵技術和服務,否則將來可能只能依賴規模。舉例來說,為了避免地圖崩潰,其功能需要受第三方限制。將來,地圖很可能成為滿足個人運輸需求的核心能力。如果iOS代表汽車市場的少數份額,這種市場定位可能帶來競爭風險,需要依賴第三方提供地圖數據。
同樣的想法也適用于蘋果控制用戶體驗,向用戶提供電影和音樂等內容。注意,蘋果不需要為了滿足目標而擁有或產生內容。相反,作為內容提供者和用戶之間的橋梁,足以留給蘋果向體驗中增加新元素的空間。蘋果可能將這種體驗擴展到安卓系統中,進一步吸引人們使用iOS設備。
蘋果維持其用戶體驗的另一種方式是支持情感和感受奢華。以蘋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為例,根據使用的材料不同,它分為售價400美元和17000美元的不同款式。這種差異會產生在安卓或其他競爭平臺上無法匹配的情緒。
谷歌戰略
谷歌的雄心聚焦于其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服務,它與Facebook的競爭日益激烈。谷歌的商業模式基于通過訪問全球數據解決技術問題,它希望所有智能手機用戶使用其產品,不論你是安卓用戶還是iOS用戶。
與谷歌類似,Facebook也在追求相同的目標。就像Facebook分拆其核心應用為應用套裝一樣,谷歌似乎也在走類似之路,打造服務和應用套裝。谷歌希望占據技術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匯點。通過其工程人才構成判斷,我認為毫無疑問,谷歌會繼續推動這些舉措。
展望未來
谷歌已經在2015年I/O開發者大會上明確表示,谷歌需要蘋果和iOS。忽略這個高度活躍的用戶群體,特別是當Facebook等其他公司在iOS平臺上異軍突起,將對谷歌的雄心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蘋果也需要谷歌,因為其服務在iOS用戶中非常受歡迎。可是,從蘋果之前的行動和個性化技術的使命聲明判斷,我認為蘋果將繼續減少對谷歌的依賴,因為這依然代表著對蘋果使命的長期威脅。
我認為蘋果會繼續沿著當前路徑走下去,即生產iPhone,并提供配套的應用和服務,這可能令其生活在蘋果生態系統中,不會受到谷歌太大干擾。但是大多數用戶最終會沉淀在中間的某個地方,即同時使用蘋果和谷歌的產品與服務,正是這種尋求控制全部用戶體驗,最終證實蘋果與谷歌之間存在真實的競爭。
安卓戰勝iOS的可能性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來越遙遠。相反,谷歌正更多依賴健康的iOS平臺,這為iOS的繼續成長和獲取額外力量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安卓平臺則在繼續破碎,在谷歌使命的定位越來越低。
現在,主要問題集中于蘋果將會如何擺脫對谷歌服務的依賴性。我們已經看到很多跡象,蘋果正利用其原生應用取代谷歌服務。這種動機很可能代表一種驅動因素,促使雙方發生持續大戰。我們可能會看到雙方在個別功能和服務上時不時地爆發沖突,更大的戰斗即將到來:蘋果和谷歌都基于不同的世界觀建立,他們都在為占據用戶***的體驗時間而戰,而這場戰斗已經超越了智能手機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