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更像微軟還是更像蘋果?

以下是文章全文: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剖析了微軟當前的困境,該公司的產品正在從注重技術特征向注重設計和簡約的方向發展,換句話說,有點模仿蘋果公司的意思。但受限于產品研發的速度,微軟設計的Surface平板電腦有點“萬金油”的感覺,同時提供多種選擇,這讓消費者有些摸不著頭腦。
有讀者就問了,難道谷歌不像微軟嗎,或者說更糟?不然,谷歌是一家擁有神秘實驗室的公司,其Google X實驗室看似可以脫離其核心業務進行自由的產品研發。從無人駕駛汽車到谷歌氣球,再到谷歌眼鏡,一項項酷味十足的創造,都是Google X實驗室的杰作。
而且,谷歌的產品不像微軟產品那樣看起來錯綜復雜和混亂不堪。科技博客Engadget前編輯瑞安·布洛克(Ryan Block)認為,谷歌產品的”混亂“是另一個層次的混亂,特點是游離于核心業務,大多是技術驅動型產品。看起來谷歌更好地掌握了技術與設計之間的平衡。
布洛克表示:”谷歌崛起于微軟和蘋果公司之后,可以參考這兩家公司的框架,吸取它們企業文化中的優勢部分。結果是,谷歌形成了自己的‘產品驅動’以及‘工程師驅動’企業文化。“
但微軟不同,我在采訪微軟傳播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X. Shaw)時,他把谷歌對產品命名的方式解讀為”讓消費者困惑“。他指出:”我們選擇了一條優于谷歌的路,至少我們不會把產品命名為果凍豆或咖啡蛋糕,消費者對這些名稱茫然不解。“
肖的”吐槽“是針對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版本名稱而發的,他表示:”微軟的操作系統就不會讓消費者困惑,當他們看到Windows 8.1時,很容易就知道它是Windows 8的升級版本。“
肖說的沒錯,除非你是Android工程師或谷歌員工,否則不經一番折騰,你很難知道最新的Android操作系統是什么。
但是,谷歌的技術驅動型文化的確有助于員工盡展所能。除了Google X實驗室外,谷歌還形成了著名的”20%自由時間“規則,即允許員工把工作日20%的時間用于與本質工作無關的項目。
對此谷歌發言人解釋稱,谷歌的”20%自由時間“規則實施以來,工程師們利用這些”業余時間“開發的項目已屢獲殊榮,包括去年獲得由”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頒發的”年度創新獎“。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項目,很可能就是公司未來的決定因素。一方面,谷歌為了濃縮核心業務,先后砍掉了社交網絡服務Google Buzz(Google Plus的前身)、RSS閱讀服務Google Reader以及LBS服務Dodgeball等。另一方面,谷歌又積極拓展一些與核心業務”毫無關聯“的項目。這就是谷歌的獨特風格。
因此,谷歌既不像微軟,也不像蘋果公司,更像是一家介于兩者之間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