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優越感和自嗨情節要不得
上周6月16日剛剛結束的“China V2015中國產業互聯網峰會夏季嘉年華”,小微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教育到底是不是拿著資本的錢在燒”。不得不說,“互聯網+”教育的熱度已經超過了“互聯網+”金融,這樣一個被譽為未來10年的明星行業本不該被這樣談論,然并卵。小微發現,傳統教育的優越感和互聯網教育的自嗨情節是這一問題的癥結。
首先小微解釋下“然并卵”——網絡流行語,然而這并沒有什么卵用,意為“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什么用”。 “互聯網+”教育以傳統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基礎,傳統教育的優越感和在線教育的自嗨情節都是阻礙雙方有效融合的兩大壁壘。如今的“互聯網+”教育行業僅新東方、學而思等企業的出彩并不能代表整個教育行業的覺醒。想要突破壁壘,就必須撕掉創業者們的眼罩——在你們沉浸在如何在投資人面前秀PPT的時候,金字塔尖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互聯網創新玩體驗,企業發展看需求
“互聯網+”教育目前處于一個超級無秩序的野蠻生長期。近幾年,網易公開課發展勢頭正旺,全方位覆蓋經濟、社會、心理、文化等領域;果殼網也不甘示弱推出的MOOC(慕課)更是將大批職場人圈到了自己的粉絲計劃中。我們還發現一直以來在即時通訊、移動電商都沒有太多基因的百度反而憑借百科、知道、文庫在下一個十年反將一軍。盡管騰訊課堂和淘寶課堂紛紛加入戰局,卻抵不上百度多年的資源積累。百度快馬加鞭收購傳課網,行業并購風一起,不難預測百度的影響力會讓行業產生什么樣的變化。
那么,這些教育模式的創新是否就意味體驗至上?在小微看來,這些變化起碼在職場教育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就,K12教育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推動。
質疑是動力,創新是責任
“教育模式”是教育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特殊之處。只要涉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們就會神經緊繃,充滿了不信任感。面對家長們的質疑,可見“互聯網+”教育本身正在爭議中成長。家長們的質疑將為整個“互聯網+”教育行業提供了解、探討、體驗甚至是反饋的機會。
不少教育行業從業者認為教育如今已走入從口碑轉效果的時期,但小微認為K12教育與職業教育仍舊存在3-5年的時間差。創新帶來的變化需要信息對稱為行業和用戶提供信任基礎。全球醫藥巨頭諾華集團CEO曾表示:“在一個失敗是常態的領域里,為實現創新成功,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敢于承擔風險。承擔風險意味著可能會有失敗,但我們不應該懼怕失敗,失敗的時候我們往往可能收獲更多。”
創新意味著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互聯網+”教育行業是否在燒錢?小微希望各位提問者能夠迅速摘掉眼罩,感知由金字塔尖吹來的風,幫助并推動教育行業降低風險,順利完成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