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了那么多,共享單車為什么還不是未來
2017年1月,摩拜單車宣布完成新一輪(D輪)2.1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
2017年6月,摩拜單車宣布完成一筆超過6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這也是共享單車行業目前為止的單筆融資最高紀錄。
2015年6月啟動以來,ofo小黃車已連接了650萬輛共享單車,累計向全球150座城市、超過1億用戶提供了超過10億次的出行服務。
共享單車迅速席卷全國,甚至遠赴海外,再一次更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滴滴”出行之后,共享單車扛起了共享經濟的大旗。特別是在中國,共享單車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點上,讓自行車,這個承載了中國人太多記憶的物品又回到了尋常家庭,同時讓日益注重健康的中產階級與時尚的年輕人都參與到了這個大潮中。
那么共享單車能夠迅速發展,作對了什么事情呢?
1.找到了合理的盈利模式
一種商業模式能夠持久的存在并健康的發展,盈利是最核心的因素,共享單車至少在兩個方面找到了盈利模式。
一是大量投入單車,滿足了隨存隨取的需求,通過收取租賃費的方式盈利。
在這種模式下,一輛車成本費用是1500元,自然折舊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舊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約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維護、損壞、偷盜等運營成本,一輛車每天的運營成本大約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騎行的費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輛車被騎3次,則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則可以盈利。
二是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實現快速擴張,并實現金融盈利。
目前,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都開啟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從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這相當于是借鑒了P2P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全民融資。無論銀行、保險,或者一些互聯網平臺都在這么做,可以保證在短時間內融入大量現金,再利用現金進行金融投資,獲取利潤。
2.通過“智能互聯”,實現幾何級增長
共享單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實現了幾何級增長,而不是傳統商業的線性增長,這是建立在“智能互聯”基礎之上的。
在傳統商業中,營銷渠道與用戶觸點,是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企業能否建立強大的銷售渠道,往往超過了產品本身,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
銷售的核心目的,就是想法設法的接觸用戶,完成用戶量的積累。這樣的模式,增長無疑是非常緩慢的。即使是互聯網時代的淘寶,也是要建立線上銷售平臺,要通過非常漫長的用戶積累過程,才能實現用戶量的爆發式增長。當然,絕大多數的線上平臺,沒有熬到這一刻就已經失敗了。
但是共享單車,通過“智能互聯”解決了這一問題。共享單車接入無線網絡,通過智能車鎖一方面解決了車輛的保管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更快尋找到單車的用戶界面,實現了快速開鎖,解決了用戶在無人監管的狀態下隨存隨取的問題。
這就實現了共享單車不需要銷售界面,不需要營銷人員,不需要存儲硬件,從而為共享單車的迅速擴張,掃清了障礙。
在智能互聯產品中,單車與手機以及控制平臺組成了一個產品序列。商家將可以實現遠程監測、控制、優化與自動。同時,單車也將借助物聯網,產生更多的位置信息、用戶使用數據、自身優化數據、用戶接觸界面等。
3.抓住了“共享經濟”的本質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大家拿出閑置的資源出來分享,這樣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這樣的理解并不能說是錯誤的,畢竟共享經濟最初的成功案例都是這樣的特征,Airbnb讓大家把閑置的房子拿出來出租給短期旅行的人,Uber讓閑置的私家車,或者沒有乘客的出租車更快捷的提供服務。
但是這樣的理解并沒有抓住共享經濟的本質。一個商業模式,之所以能夠誕生,核心是能夠實現盈利,而實現盈利的核心是能夠創造更多的需求,產生更多的價值。
因此,共享經濟的核心是通過共享,產生更多的市場需求,產生更多的交易。
Airbnb鼓勵了旅行者更多的出行,Uber讓馬路上跑的出租車一下子多了起來,共享單車解決了用戶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取代了其他交通工具。
而反觀很多不那么成功的“共享經濟”,大多因為沒有抓住這個核心本質。比如共享充電寶,不可能增加人們充電的需求,共享籃球也不可能增加人們打球的欲望,還有好多打著“共享經濟”牌子的上門按摩、上門理發等等,也都屬于這種情況。
這一類的共享經濟,還屬于傳統商業的買賣形式,共享,只是一個包裝而已。
但是,共享單車的經營方式,讓我們清晰的看到了這個產業的天花板,難以成長為真正代表“智能互聯”的標桿產品,或者成長為千億級的產業。
1.從盈利模式上看
收取租賃費的盈利模式很容易陷入價格戰,同時市場空間有限,用戶的需求將會飽和,收入增長有天花板。
收取押金盈利的模式也會受市場規模限制,同時由于共享單車需要不斷擴大市場規模,進行維修折舊,依靠押金可以完成市場的迅速擴張,但是無法實現較為穩定且可觀的盈利。
2.從發展空間上看
共享單車能夠如此快速擴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租自行車作為一個用戶場景相對簡單,從一個簡單的點切入,可以帶來快速的發展。 但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同時也制約了共享單車的發展,限制了它成為更加復雜的多邊市場和更有生命力的生態潛力。
限制共享單車發展的核心,在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效應。
“智能互聯”時代價值創造最重要的源泉是網絡效應。從互聯網時代的Facebook、微信來看,都是非常典型的需求端的網絡效應,用戶會主動傳播,幫助企業接近零成本地獲取新用戶;用戶越多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個網絡,這個網絡的價值自然就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共享單車的核心價值,還是來源于傳統的規模經濟。這從各大廠商瘋狂的訂購,搶占地盤就能看得出,還是通過快速擴張供給端,進入更多城市,發展更多用戶,帶來規模優勢。
但是單純依靠規模經濟是沒有辦法形成壟斷的。 因為如果沒有網絡效應,供給端的規模效應再強大,用戶的轉移成本依然很低。
從摩拜與ofo之爭,到滴滴、優步、神州還是易到之間的選擇,用戶使用時可以隨時切換。對于用戶來說,多下載一個App并不算太高的成本。這其實是說, 規模經濟的壁壘比網絡效應的壁壘要低得多,可以使用海量資本進行密集轟炸而克服。
這些都表明,共享單車的成長很快將會面臨一些根本性的挑戰。理解這些挑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智能互聯”時代的關鍵,同時更重要的是,對于自己未來技術創新背景下的商業模式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智能互聯”時代最核心的生產工具,是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而人類是否進入“智能互聯”時代,需要一個里程碑式的產品出現。這類似于蒸汽機之于“工業革命”,汽車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話之于“通信革命”,Iphone之于“移動互聯網”。
目前看,共享單車距離“智能互聯”時代的產品,相差還很遠,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萬物互聯的真正價值,在于不同物理硬件之間的交互,在于將“智能互聯”產品置身于一個智能互聯的體系環境中。
共享單車首先應該實現與整個交通系統的交互,不僅僅是單車形成一個產品組,而是單車與行人、智能汽車、道路、交通都形成交互系統,不斷拓展行業邊界,實現更大范圍的數據、運營模式與商業合作。
其次,共享單車作為“智能互聯”產品,應該與整個社會進行交互,圍繞城市管理體系,與保險、金融、城市安全,甚至是氣候都將做成一個大的生態體系。
不同的產品系統和外部信息組合到一起,相互協調,實現整體優化。未來,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城市,都將有不同的“智能互聯”產品組成,從而重新定義行業的特征,優化行業整體效益。
【本文是51CTO專欄作者“王峰”的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通過51CTO與作者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