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2019年之前放棄Surface?真相了
在前不久舉辦的Canalys渠道論壇上,聯想執行總裁Gianfranco Lanci、戴爾CCO Marius Hass以及Canalys CEO Steve Barzier紛紛表示,微軟可能會放棄盈利較低的Surface硬件業務,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云計算等軟件業務方面,微軟甚至可能在2019年之前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
在硬件市場持續低迷的前景下,這些傳言似乎也不無道理。但微軟Surface系列真的會像這些業內權威人士所說的那樣,在2019年之前被拋棄嗎?

事實上,雖然現在說來也許為時尚早,但2017下半年對微軟Surface而言趨勢不太順利,在銷量與營收不佳的情況下,一些傳言和非議也一直伴隨著這款標桿級的硬件設備。
先是用戶反饋Surface Pro 2017出現睡死Bug,接著美國權威消費雜志《消費者報告》又因質量問題,將Surface系列產品移出了推薦名單,再到最近的有關微軟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的傳言,足以見得該系列產品近來一直處于紛紛擾擾之中,日子不太好過。
但有關微軟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的傳言也的確并非空穴來風,從市場背景和企業發展的方向上也確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其中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構成:
像Windows Phone一樣
在很多人看來,出于市場等方面的考慮,微軟砍掉一些業務也是早有先例。
無論是已經放棄的Windows Phone、停產的Kinect(體感設備),還是凋零的Microsoft Band,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微軟放棄一些低營收的硬件設備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很多人也認為Surface會像這些硬件產品一樣,被微軟所放棄。此前微軟也曾設計過一款8英寸的Surface Mini平板,不過由于市場需求不高,該產品最終還是被遺憾的取消了。

Satya Nadella(薩提亞·納德拉)
此外,微軟CEO Satya Nadella(薩提亞·納德拉)也是這類觀點產生的原因之一。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新掌門人Satya Nadella顯然更加重視軟件業務,在“移動為先,云為先“的戰略背景下,云業務、人工智能等創新業務才是微軟轉型的關鍵。
而在有出售諾基亞手機業務的先例下,放棄表現不佳、前景不明的Surface硬件業務看上去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Satya Nadella從一個印度小伙子成長為微軟CEO的故事我們不做過多論述,但從他謙遜溫潤的性格與前任Steve Ballmer(史蒂夫·鮑爾默)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就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這件事來看,Nadella顯然是不太贊成的,但在Ballmer已辭職作為威脅的情況下,最終收購諾基亞的交易才得以順利進行。
Ballmer離開后,Nadella為了減少損失只好硬撐了該業務幾年時間。不過他的想法沒有改變,誠如他所言,“微軟應當在下一次電腦革命,也就是云端計算、人工智慧中擁有一席之地”,可見軟件業務在微軟未來規劃中的占有重要的意義。
銷量和營收
如果說上面的理由更多是源于猜想和推論,那么關于銷量和營收方面的數據,則是這種“謠言”或“預言”產生的實際根源。
在營收方面,盡管在最新的2018財年Q1財報中,Surface業務收入增長12%,整體超過10.37億美元(Surface Laptop銷量驅動),但在之前的財報中卻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
同時,與2017財年Q1營收相比,微軟個性化計算業務收入只增長了1%,情況有所好轉,但整個財報的亮點依舊是云業務。
此外,由于數字下載和強勢的游戲表現,Xbox軟件和服務收入增長了21%。不過由于硬件收入較低,抵消了游戲軟件方面的收入,導致整體的收入沒有實現較大的增長,這也多少說明了微軟硬件業務所正在面臨的困境。
在銷量上,根據IDC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Surface在全球范圍內的出貨量同比增速分別是27%、86%、-30%,可以看到自2016年開始Surface的出貨量便開始逐漸走低,PC市場整體低迷情況也影響了Surface的銷量。

微軟會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嗎?
不過即便如此,微軟會在2019年之前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不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但顯然微軟并不會在短時間內放棄Surface硬件業務。
畢竟在這5年時間內,“微軟Surface”已經成長為和Windows、Xbox一樣廣為人知的品牌,Surface系列產品不僅在創新和用戶體驗方面積累了不錯的口碑,更是引領了PC產業探索,拓展出全新的領域,直接帶動了PC市場的發展,這也與Surface之父“Panos Panay”的觀點相一致。
Surface之父“Panos Panay”也認為,軟硬件的一體化結合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將是微軟打造未來計算的基礎。
Surface系列的初衷是打造全棧式產品,給用戶帶來最佳的產品體驗。因此,不管是Surface、Xbox還是其他產品,硬件主要是為了展示軟硬件之間最佳體驗的結合。
這么看來,Surface系列產品并不與Satya Nadella所主張的“云端計算、人工智慧”等內容相矛盾,反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
創新的重要性
此外,雖然硬件利潤微薄需要大量投入,但Surface系列中任何產品的成功帶來的都不僅是硬件本身的收入,消費者使用軟件或服務帶來的收入同樣非常顯著,因此Surface品牌的樹立對其軟件業務銷售的幫助,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一點。
同時,盡管2017財年營收并不理想,但2018財年Q1財報中在Surface Laptop的驅動下,有了一定回升,這也多少說明“創新”對硬件產品的重要性。

自Surface誕生至今這段時間里,傳統廠商的在硬件設備上的創新依舊差強人意,如果不是微軟的Surface系列引領PC產業探索,老牌PC廠商的日子估計更不好過。
話說回來,如今PC市場的持續低迷,表面上雖然歸因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傳統PC產業的沖擊,但實際上缺乏“創新”才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而微軟Surface的出現多少緩解了這種情況。
另一方面,微軟涉足硬件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PC廠商帶來了一定威脅,這也使得傳統廠商不得不采取新的應對措施,整體來看還是有利于消費計算設備市場的。

Hit Refresh
Satya Nadella在他的新書《Hit Refresh》中,鼓勵每一位微軟員工要積極擁抱變革、追求創新。
而微軟Surface正是在這種變革與創新之下誕生的產品。誠如Satya Nadella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那樣:“三年前,人們還對二合一產品將信將疑,認為這種產品火不了。但現在呢?我們的老對手(蘋果)也改變了主意,二合一產品并非冰箱與面包機的尷尬結合,而是兼具兩款產品優點的好產品。”
微軟Surface還能走多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只要保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Surface硬件業務的前景依舊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