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刀,僅3.6萬人!英偉達揭殘酷真相:勞動正與財富大脫鉤
在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之后,英偉達的「每位員工對應市值」也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家公司,仿佛一臺由科學創造力、資本權力與一個小鎮規模的人數共同驅動的經濟機器,最終被市場估值為4萬億美元的資產。
而根據最新統計,英偉達僅憑3.6萬名員工就創造了「歷史第一」。
好好想一下吧——4萬億市值,相當于15億印度人一年的GDP。

這個比例太瘋狂了。比較一個國家的GDP與一家公司的市值,并不公平。

重要的是比例,和背后驚人的歷史趨勢:
勞動與資本的大脫鉤。
全球市值之王英偉達2024年達成千億營收時僅3萬員工,而下一個千億營收預計僅需增員6-8千人!
勞動與資本的大脫鉤
在2007年,惠普成為首家年收入突破千億美元門檻的科技公司。當時,惠普擁有17.2萬名員工。

就在次年,IBM也躋身這一行列,但員工規模已接近40萬人。
當今,美國的萬億市值科技巨頭都展現出共同特征:它們的增長與員工數量幾乎完全脫鉤。
實際上,這不算什么新聞。
比如,UFM市場趨勢創始人,現任弗朗西斯科·馬羅金大學經濟學教授Daniel Fernández在2021年就發表過相關研究:
他對比了美國私營部門勞動者工資與整體經濟生產率的變化,得出了勞動和資本大脫鉤的結論:

- 凈生產力(下圖綠色線)顯示出顯著增長,到2018年達到252.9%。
- 小時薪酬(灰色線):增長速度較慢,到2018年達到115.6%。

早在10年前,經濟學家Erik Brynjolfsson就提醒過機器學習帶來的悖論:生產率持續攀升,就業率卻未必同步增長。

但細節是魔鬼,仔細審視這些數字時,這種脫鉤的程度還是讓人感到驚訝。
Meta的股權分析師化名「MBI Deep DIVES」,分享了他對資本與勞動力的大脫鉤的觀察和理解。

為了方便,我們就把「MBI Deep DIVES」叫「萬事通」吧。下圖相關數據表格來自「萬事通」的原文。
蘋果:1千億新營收/ 新員工 ,下降一半
蘋果在2011年僅用6萬員工就實現了首個千億營收。
而達成下一個千億營收增長,所需新增員工數竟只需前次的一半!
最近一次千億營收增長,蘋果僅增加了約1.7萬名員工。

當然,經通脹調整后,2011年12月的100美元相當于如今的144美元。從2000億到3000億美元營收的增長階段,蘋果打破了整體規律。
讓我們看看其他公司是如何逐步成長為商業巨頭的。
谷歌母公司:1.1萬人=1千億美元
谷歌尚未突破4000億美元營收大關,但下個季度很可能實現!
當年,谷歌用了7.6萬員工達到首個千億營收。
假設2025年第四季度再增3000名員工,谷歌最近一個千億營收增長僅需1.1萬人!
谷歌符合整體規律:每新增千億營收所需員工數顯著遞減!

微軟 :7千人=1千億新營收
微軟也尚未突破3000億美元營收里程碑,但下個季度將達成。
歷史上,微軟曾是人力密集型企業的典型——達到首個千億和兩千億營收分別增聘12.4萬和9.7萬名員工。
但最近一個千億營收增長?僅七千人!

Meta:1千億營收員工比 ,下降2/3
Meta是這些公司中最年輕的成員。
下季度可能突破2000億美元營收。其首個千億營收耗時6.3萬員工,而最新千億增長僅需當初三分之一人手!
正如眾人所言:第一座金山總是最難的,第一個一千億收入總是最難的!

亞馬遜:新增3.6萬人,增長2千億美元
與其他科技公司不同,亞馬遜在達到5000億美元營收的過程中并未呈現明顯規律。
其招聘模式堪稱疫情后過度招聘的典型——
公司當時身處疫情引發的需求狂潮,卻誤判了后疫情時代的市場回調。
雖然歷史上每增千億營收需20-40萬員工,但最近2000億美元營收增長僅新增3.6萬人!
需要特別指出,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在2025年6月內部備忘錄中明確表示:
隨著GenAI和AI智能體的推廣,工作方式將徹底變革。現有部分崗位所需人力將減少,新型崗位需求將增加。
雖難以精確預測最終平衡點,但未來幾年通過全公司AI應用提升效率,總員工數預計將縮減。

若在3-4年內,亞馬遜以僅10-20萬新增員工實現萬億美元營收,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這意味著:前期150萬員工創造5000億營收,后期新增5000億營收僅需增員10-15%!

當萬億美元只需10萬人
重新理解AGI
這一趨勢未必僅局限于科技公司。
在過去十年間,沃爾瑪的全職員工數量保持相對穩定,而其營收在此期間卻增長了2000億美元。
實際上,沃爾瑪近期曾表示未來三年員工規模也將維持不變。這意味著自2015年以來,沃爾瑪很可能在幾乎零人員增長的情況下實現了3000億美元的營收增長!
若將蘋果、微軟、谷歌、Meta、英偉達最近實現的千億美元增量營收,加上亞馬遜的2000億美元增量,以及沃爾瑪的約3000億美元增量累計計算,我們面對的是約萬億美元營收增長,而人員增長僅約10萬!
需知這一切都發生在GenAI崛起之前。下一個萬億美元增量營收所需的人力可能更少!
這就是「勞動力與資本大脫鉤」——這個趨勢早已悄然持續多年。
這也正是「通用人工智能」的討論可能存在誤區原因所在。
許多人談論AGI時,仿佛某個周一會突然收到公司郵件通知:
「我們已實現AGI,不再需要您的服務。」
博文作者「萬事通」認為更可能的是,AGI并非某個瞬間降臨的時刻,而是我們正在逐步逼近的漸近線。
AI將加速我們邁向這個「AGI」的進程。
超越二元思維,重新理解AI經濟
即使嚴格從理論層面我們始終未達AGI,二三十年后,「達到」與「未達到」AGI之間的實際差異或許微乎其微。
這樣的世界自然涉及更深層的社會、政治與哲學影響。
博文作者「萬事通」特別強調若干與投資啟示相關的思考:
他將OpenAI實現2000億美元營收的概率提升了10-20倍,從0.1%躍升至1%-2%。

若OpenAI真在2030年實現2000億美元營收,對當前科技巨頭意味著什么?是否也該重新評估它們的增長曲線?
追蹤科技巨頭七年來,博文作者「萬事通」注意到投資者(包括他自己)總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維窠臼。
作為基本面分析師和主動投資者,我們習慣用相對視角評估企業。
但事實上,這些公司過去十年都表現優異——即使某些擔憂最終被驗證。
誰能否認谷歌搜索廣告份額正被亞馬遜廣告侵蝕?
誰能否認Meta用戶時長正被TikTok搶占?
誰能否認谷歌搜索正在并將持續向ChatGPT交出查詢份額?
這種二元對立思維之所以片面,首先在于我們總是低估新動能擴張市場總量的潛力。
另一個被嚴重低估的要素是:科技公司往往預留了巨大的消費者剩余價值,這為它們應對意外提供了緩沖空間。
他認為這些價值未被充分認知的原因之一,是正面闡述會讓人覺得別扭。
相較于撰寫科技如何改善生活的思考,表達對科技巨頭影響的憂慮顯然更具社會接受度!
通過這番梳理,博文作者「萬事通」得到「微笑曲線」經濟啟示。
未來經濟格局,或將日益呈現微笑曲線特征。
也就是說,一端是這些無需大幅增員就能主導經濟的大型科技公司,另一端則是不斷被賦能的「小個體」:包括越來越多的亞馬遜第三方賣家、內容創作者、小眾應用開發者等,而處于中間環節的群體將持續承受擠壓。
正如他反復強調的,這已成為持續演進的趨勢,而AI只是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進程。
即便這個判斷成立,發展過程中仍難免遭遇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