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云端對象存儲和塊存儲
在過去的十年中,云存儲服務出現爆炸式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低成本基于對象的存儲庫的激增,這種存儲庫被證明是當今很多超大規模工作負載的理想選擇。另一方面,塊存儲主要保留在本地,支持關鍵任務和數據密集型工作負載。然而,這似乎正在發生改變。Taneja Group最新兩項研究表明,企業正越來越多地轉向云進行塊存儲,以尋求更高效更靈活的方式來支持其工作負載。
對于很多決策者而言,他們并不總是很明確,云對象存儲與塊存儲之間的區別,以及何時使用一種或另一種。而只有了解了這兩種方法,他們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以正確部署云存儲。
塊存儲基礎知識
塊存儲是最古老和最常用的存儲類型之一,并且,它仍然可支持當今的很多應用程序。盡管塊存儲通常會關聯本地SAN,但塊存儲現在已成為云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越來越多的供應商開始提供基于塊的服務。
在塊存儲模型中,原始存儲卷分割成固定長度的塊,而數據保存在存儲塊的存儲介質中。每個塊都關聯到一個地址,該地址具有唯一標識符。該地址是分配給該塊的唯一元數據,有些行業專家甚至不認為這些地址為元數據。
由于缺少元數據,因此存儲塊精益且高效,沒有太多開銷。為了管理塊存儲,獨立于存儲介質的軟件程序控制著存儲塊在存儲驅動器的放置和整理。該軟件還處理數據檢索,使用地址來定位塊,然后將數據整理成完整的文件。
長期以來,塊存儲一直是企業存儲的首選解決方案,因為它具有快速、高效和靈活的特點,并具有低延遲的I / O和高可靠性。塊存儲設備可以很容易地拆卸和移動,并且,其背后的技術是眾所周知的,已得到廣泛部署,這使企業更容易將塊存儲集成到各種應用程序工作流中。
在考慮對象存儲與塊存儲選擇時,重要的是要考慮塊存儲所帶來的挑戰。這些包括有限的可擴展性和增加的延遲性,在控制不靠近存儲設備的應用程序時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缺少元數據可能是另一個缺點,因為這使得控制應用程序需要將附額外信息附加到每個塊。塊存儲也可能變得昂貴,并且維護和優化可能很復雜。
盡管存在這些挑戰,但塊存儲仍然非常適合幾種企業用例。對于需要一致的I / O性能和低延遲的高性能、關鍵任務應用程序,它是理想選擇,例如關系數據庫系統、虛擬桌面基礎結構和電子郵件服務器。它也非常適合RAID陣列,并且可以支持從網絡存儲啟動系統。
由于塊存儲在眾多企業應用程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開始看到云供應商現在提供塊存儲服務,例如AWS Elastic Block Storage、Google Cloud Persistent Disks和Rackspace Cloud Block Storage。
對象存儲基礎知識
與塊存儲相比,對象存儲相對較新。對象存儲主要用于存儲日益增長的非結構化數據,例如網頁、照片、視頻、日志文件和IoT數據。
通過對象存儲,數據及其元數據被打包到離散的單元或對象中,這些單元或對象存儲在結構平坦的數據環境中,而這個環境跨越多個網絡系統和地理邊界。為了訪問數據,應用程序僅需使用常見的基于HTTP的RESTful API調用,例如PUT、GET或POST,從而簡化了訪問和管理數據的流程。
每個對象關聯的元數據都包括唯一標識符,并且它可以包含可定制的信息,該信息為基礎數據提供了更多背景信息。例如,元數據可能包括有關相應應用程序的詳細信息,分配給對象的數據保護級別或其他支持保留、路由和刪除數據的策略的信息。有效的元數據也可以幫助執行高級分析。
對象模型的平面結構和可自定義的元數據使擴展數據存儲庫變得更加簡單。當需要更多存儲時,即使跨地理邊界,也只需部署額外節點即可。此外,可自定義的元數據使跨位置整理、搜索和檢索數據變得更加容易。對象存儲服務通常比其他存儲服務便宜,因為該存儲可以在商品硬件運行,更易于管理,并且在很多情況下不會經常被訪問。
但是對象存儲有其自身的挑戰,最明顯的是性能問題。元數據可能會增加開銷,并且修改數據可能很麻煩。甚至讀取操作也可能很慢,這是由于固有的延遲。此外,當企業轉移到對象存儲時,可能需要更新其應用程序以適應HTTP調用。
然而,即使面臨這些挑戰,在很多用例中,對象存儲仍然具有優勢。例如,它非常適合存儲不經常更新的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對象存儲也非常適合備份或歸檔數據,以及大規模分析–可以利用豐富元數據。另外,很多企業將對象存儲用于Web應用程序和服務,這非常適合于使用HTTP調用來訪問存儲對象。
現在,很多云提供商都提供對象存儲服務,有些提供商同時還提供塊存儲服務。亞馬遜、Rackspace和谷歌都提供對象存儲和塊存儲云服務。
選擇對象存儲還是塊存儲
塊存儲和對象存儲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大多數用例要么適合塊存儲,要么適合對象存儲。你可能不會使用對象存儲來支持你的關系數據庫,但可能會將其用于全局Web應用程序或大數據分析項目。幸運的是,現在云提供商提供多種存儲數據選項,因此企業更容易在對象存儲與塊存儲間做出選擇。這些選項使將企業工作負載移至云變得更容易,而又不會影響關鍵任務應用程序的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