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再提區塊鏈標準,近幾年有哪些成果?
近年來,區塊鏈概念也備受資本關注,被視為又一個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

專家認為,區塊鏈行業要想更好、更快釋放發展潛力,需要加快推動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區塊鏈一如上個世紀剛剛起步的互聯網,標準體系建設還很滯后,因而市場應用與推廣都顯得前路艱辛。有了標準,區塊鏈才能行穩致遠。”
據工信部相關數據,我國區塊鏈企業超過1400家,區塊鏈產業園區超過40個,專利申請數量全球領先。那么,近幾年來,我國在區塊鏈標準建設方面有哪些成果呢?
中國區塊鏈標準建設之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區塊鏈技術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開展區塊鏈標準建設的國家之一。早在2016年,我國就開始探索制定區塊鏈標準。
據工信部介紹,2019年我國區塊鏈領域標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區塊鏈和分布式計算技術標準化委員會獲批籌建,已發布團體標準多項,一項國家標準,近十項行業標準立項,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機構國際標準工作,主導區塊鏈參考架構等國際標準制定。
2020年,國內首個政務領域的區塊鏈建設標準《浦東新區政務區塊鏈建設規范》正式出臺,填補了區塊鏈在政務服務、政務管理方面的標準空白。
2021年6月7日,工信部、中央網信辦發布《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區塊鏈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初具規模,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打造3-5個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區塊鏈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區塊鏈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2021年11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建設區塊鏈基礎設施,通過加強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區塊鏈的服務和賦能能力,更好地發揮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的作用和功能,為技術和產業變革提供創新動力。
2022年4月10日,《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提到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強化標準驗證、實施、監督,健全現代流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5G)、物聯網、儲能等領域標準體系。
區塊鏈標準建設的挑戰
我國在區塊鏈標準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總體來看,主要有三點:
一是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不同行業對于區塊鏈的理解和需求都不盡相同,制定區塊鏈標準體系的過程中存在“各自為戰”、難以統一的問題,標準可能存在差別和重疊,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不利于后期推廣。
二是一些制定區塊鏈標準的單位缺乏足夠代表性和權威性,所制定的標準體系或存在一定限制,或難以廣泛應用,造成資源浪費。因而需要監管機構和權威單位更深入地進行指導、統籌,推動我國區塊鏈標準建設一盤棋展開。
三是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對于我國區塊鏈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能掌握國際標準話語權,就難以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切實影響力。
隨著國家對于區塊鏈標準建設愈加重視,以及區塊鏈技術日益進步、行業越發成熟,標準體系的完善將是水到渠成,一定會有更多成果在未來幾年里陸續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