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數人忽視的數字化轉型三大軟實力
談起數字化轉型,大部分人總會關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硬實力,卻很少人談數字化認知、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轉型團隊建設等軟實力。硬實力是生產工具和生產力,軟實力是生產關系。人的認知程度和思維方式決定著如何利用生產工具和多大程度上利用生產工具創造生產力。因此,數字化轉型首要的不是建設多少系統,而是持續提升企業人員數字化認知和意識,訓練數字化思維能力,特別是管理人員的數字化認知和意識,改進團隊架構,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使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轉型成為企業本能。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軟實力。

數字化認知
數字化認知的高度決定著數字化轉型的方法和路徑。有句話說“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企業對數字化的理解和認識決定著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設方向。當前很多人對數字化和數字化轉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企業站在自身產品立場上也都有自己的理論,也有很多組織和單位推出了數字化轉型的架構和方法,不過也是魚目混雜,如果不懂,往往也讓人無所適從。
撥云見日,理解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順利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就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洞察,來找到新的業務、運營、組織等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促進業務、運營、組織等的變革和轉型。但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持續學習、思考,持續提升對數字化的理解和認識。信息化解決了企業業務中單點效率問題,比如說財務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但這些系統之間往往沒有聯系,供應商、開發語言、系統架構等也可能各不相同,也就導致系統之間數據共享困難。想要分析系統之間數據的關系和聯系,傳統的方式是不得不去做集成,把數據采集到數據倉庫或大數據平臺、數據湖用于進一步的分析,如同地質探礦一樣,需要不斷地探測、洞察以發現隱藏在地層之下的礦藏,這就是數字化的過程。通過數字化的分析和洞察,促進企業業務、流程和組織的優化和創新,也就實現了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思維
認識、理解數字化及其價值,才可能用數字化的方法和手段去實現數字化轉型。按照DataMesh作者Zhamak Dehghani的劃分,數據可以簡單分為兩層,一層是系統運營或運行數據,一層是歷史和分析數據。信息化階段主要關注的是系統運營和運行數據,關注的主要是直觀的數據價值;而到數字化階段,關注的是數據之間的關系和趨勢,也就是數據潛在的價值。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建模、計算、重組、洞察等找到數據中隱藏的價值,這也是數據分析師、數據科學家的職責所在和價值體現。
數據驅動就是以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數據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從而可以實現趨勢預測,為決策提供支持。數據驅動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也是數字化思維的要求。數據作為生產要素,首先需要實現數據的匯聚或融合,達到一定的量,擁有一定的質,才能便利的從這些數據中找到內在的聯系和價值,不僅僅是數據采集匯聚到數據倉庫或數據湖。數字化思維就是要善于用數據和科技來進行分析和洞察,善于發現表面上無關的數據之間內在的聯系,善于使用數字化工具比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去計算、建模、分析、重構等從不同視角洞察數據關系和聯系等。
數字化思維是比較難的,需要有全局意識、創新意識,敢于突破、不墨守成規,同時要具備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技術能力。慢慢可能會成為一種直覺意識,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及持續的思考,往往能直覺的感覺到數據之間潛在的聯系、數據方案的優劣和問題所在。提出一些假想和猜想,然后去用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數字化團隊
數字化轉型最終需要人來執行。由于業務、流程、組織架構等的變革和創新是企業自身的事情,無法由合作廠商、外包來主導實現,所以一定要組建并培養自己的數字化團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錢買不來國防建設。數字化轉型就有點類似于國防建設,靠錢買是買不來的,必須自身具備相應的能力和實力,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加快轉型,但戰略方向和實施路線圖必須自己來把握。
數字化團隊需要包括戰略架構師或企業架構師、應用架構師、技術架構師、業務架構師、數據架構師、數據管理和治理人員、數據分析人員、數據科學家、基礎設施人員、業務人員、項目規劃管理人員、實施人員等。架構師在數字化團隊中起著關鍵領導和指導作用。采用何種技術、技術體系如何支撐業務和數據、數據體系和數據資產管理如何建設、項目規劃和實施路線等都離不開架構師的深度研究和調查驗證。
數字化時代,數據和人才是企業的核心資產。人才具有創新能力但往往又是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培養和擁有并能正確使用具備數字化認知和數字化思維的軟實力人才并不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特別是數字化團隊領導認知、思維、境界、胸懷的制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