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同濟、浙大、中科大、人大聯手發布MemOS:全球首個賦予AI類人記憶的操作系統
人工智能終于迎來了自己的“內存管理革命”。
由上海交通大學與浙江大學牽頭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個專為AI設計的“記憶操作系統” MemOS。

創作團隊來自:記憶張量、上交、同濟、浙大、中科大、人大等

他們直指目前AI的核心短板:缺乏持久記憶機制,導致AI無法像人類一樣長期學習和積累經驗。
MemOS的提出,源于一個長期存在卻一直被低估的問題——現有大型語言模型,無法跨對話維持上下文與用戶偏好。
每一次聊天、每一段任務,幾乎都從零開始。哪怕你昨天剛告訴它你只吃素,今天它依然可能推薦烤羊排。
這不僅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也讓企業級AI部署難以支撐復雜、多階段的應用場景。
現有技術如RAG(檢索增強生成)等,雖然嘗試引入外部信息,卻始終被學術界視作“無狀態的權宜之計”。
真正的問題不是“查找”,而是“記住”。
MemOS是什么?

MemOS不是一個插件,不是一種算法補丁。它是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首次把“記憶”提升為和CPU、存儲同等重要的一級計算資源。
團隊給出的比喻是:正如早期計算機靠程序員手動管理內存,如今的AI系統也被困于原始的、無法統一調度的記憶結構。
MemOS改變了這一切。
它引入了全新的結構單元——“MemCubes”,每一個MemCube就是一塊可遷移、可組合、可進化的標準化記憶塊。
這些記憶塊不僅包含顯性的文本知識,還包括模型的參數調整、激活狀態、行為模式。
記憶,第一次以模塊化的方式,被封裝、調度、遷移和演化。
在一項名為LOCOMO的基準測試中,MemOS的表現遠超現有系統。
相比OpenAI當前的記憶機制,MemOS在時間推理任務中性能提升高達159%,總平均提升達38.98%。

尤其是在多輪對話、復雜邏輯推理等高負荷場景,MemOS幾乎在所有維度都排名第一。
不僅更聰明,還更快。
通過一項名為KV-cache注入的技術,MemOS在某些配置下將響應延遲降低了94%。
團隊指出,過去人們誤以為AI能力受限于模型規模或訓練數據,而這次的突破顯示:“記憶瓶頸”才是真正的掣肘。
AI 的新基建
圖片
MemOS的意義,不止于技術提升。它可能徹底重塑AI應用的基礎設施。
當前的AI系統,就像一群不會溝通的孤島。
你在一個平臺上構建出的知識體系,無法遷移到另一個平臺。
這對企業用戶尤其致命,比如一家市場部門在ChatGPT上構建了客戶畫像,卻無法將其無縫應用于新的廣告自動化系統中。
MemOS改變了這一現狀。
它支持“跨平臺記憶遷移”,讓AI記憶可以在不同設備、不同系統間自由流動。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模式:記憶模塊的交易市場。
未來,醫生、工程師、律師等領域專家,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封裝成“記憶單元”,供他人購買并安裝至AI中。
比如,一位風濕免疫科醫生可以將幾十年診斷經驗打包為一組“診斷MemCube”。醫學生只需一鍵接入,即可擁有專家級的判斷路徑、提問方式與病例模式。
這不僅讓AI迅速獲得領域知識,也為專家提供全新的知識變現渠道。
在技術架構上,MemOS借鑒了傳統操作系統的設計理念,采用三層體系:
接口層處理API調用,操作層負責記憶生命周期調度,基礎層則管理存儲與治理。
其中最核心的調度組件MemScheduler,能夠根據使用頻率與任務類型,動態決定哪些記憶應永久保存,哪些應快速訪問,哪些應被淘汰。
過去AI關注“學了多少”,MemOS讓我們關注“記住了什么”。
這標志著一個新的學習范式誕生——“Mem-training”:用經驗驅動記憶,用記憶重構能力。
One More Thing
MemOS已作為開源項目發布,完整代碼上線GitHub,并支持包括HuggingFace、OpenAI、Ollama等主流平臺。
當前版本兼容Linux,Windows和macOS版本正在開發。
項目負責人表示,希望MemOS能推動AI從“靜態生成器”向“持續演化的記憶智能體”進化。
在全球范圍內,包括OpenAI、Anthropic、Google等科技巨頭都在尋找AI持久記憶的解決方案。
但相比他們局部性的嘗試,MemOS提供的是一次“系統級”的重構。
項目官網:https://memos.openmem.net
項目論文:https://memos.openmem.net/paper_memos_v2
代碼倉庫:https://github.com/MemTensor/MemOS Discord
討論組:https://discord.gg/Txbx3gebZR OpenM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