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種 RAG 架構實現原理與選型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是一種結合外部知識檢索與語言模型生成的混合技術架構。它在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生成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外部知識庫提高了準確性、時效性和可控性,廣泛用于企業問答、搜索增強、智能客服、代碼輔助、知識圖譜等場景。
然而,RAG不是一個固定結構,也沒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一套可以靈活演化的系統。
本文將結合當前主流實踐,分析三類策略,17種 RAG 實現方法的技術原理,幫助你選擇最適合業務場景的方案。

一、文檔分塊策略(方法1~5)
1. Simple RAG(基礎版)
原理:將問題向量化 → 檢索向量庫中的文檔片段 → 拼接后交給LLM生成。

2. Semantic Chunking(語義分塊)
原理:
- 使用語言模型或句法樹對文檔進行語義切分,而非按字符或固定長度分塊。
- 保證塊的完整語義。
- 提高召回質量。
技術方案:NLTK + Transformer Embedding + 動態窗口切割

3. Context Enriched Retrieval(上下文增強)
原理:
- 每個塊包含其前后鄰居段落,實現“塊+上下文”的完整語義輸入。
- 上下文豐富,回答更準確。
- 支持滑動窗口式切塊。

4. Contextual Chunk Headers(塊頭標簽)
原理:
- 提取章節名、標題等結構性標簽,與正文一起向量化。
- 增強分類與上下文提示能力。
- 適合結構明確的文檔。

5. Document Augmentation(文檔增強)
原理:
- 對每個文檔構造多個“視圖”:標題、摘要、正文、元數據等,統一入庫。
- 多角度增強檢索命中率。
工具:ChunkRAG、DocView RAG。
二、檢索與排序增強(方法6~9)
6. Query Transformation(查詢改寫)
原理:
- 用LLM將用戶輸入的問題生成多個語義等價問法,再分別進行向量檢索。
- 提高低質量輸入的召回能力。
支持:LangChain MultiQueryRetriever

7. Reranker(重排序)
原理:
- 對初步召回的TopK候選文檔,使用Cross-Encoder/BERT重新打分并排序。
- 提升最終選中文檔的相關性。
模型:MonoT5, Cohere Reranker

8. RSE(Relevant Span Extraction)
原理:在長文檔中定位與問題最相關的“片段/句子”,而非整段。
精準回答,提高可控性。
技術:交叉編碼器 + Pointer Network
9. Contextual Compression(上下文壓縮)
原理:對檢索結果執行“信息壓縮”,剔除無關內容,保留關鍵句子或段落。
降低Token成本,提高輸入效率。
工具:LangChain Compression Retriever

三、后處理與反饋優化(方法10~17)
10. Feedback Loop(反饋回流)
原理:將用戶點擊、滿意度等行為數據用于排序模型優化,形成“人反饋 → 系統進化”的閉環。
常見于智能客服、企業知識圖譜。
11. Adaptive RAG(自適應檢索)
原理:使用小模型或規則識別問題類型,動態選擇檢索策略(如:是否用rerank?是否多Query?)。
強適配多業務場景。
技術組合:LangChain Router + MultiVector Retriever

12. Self RAG(自我決策RAG)
原理:模型判斷是否需要外部知識支持;若能直接回答,則跳過檢索流程。
提升效率,節省資源。
Prompt示例:“你是否可以直接回答該問題?若不能,請說明所需信息。”

13. Knowledge Graph(知識圖譜)
原理:將文檔轉為結構化的三元組圖譜,進行圖譜檢索或路徑推理。
支持語義聯想、實體關系解釋。
工具:Neo4j、KGLM + 圖譜嵌入模型

14. Hierarchical Indices(多級索引)
原理:對文檔構建目錄級別的分層索引結構,按層檢索節省計算開銷。
類似“分區檢索”。
技術:Nested FAISS / TreeIndex

15. HyDE(Hypothetical Document Embedding)
原理:模型先嘗試生成“理想答案”,再基于該答案反向檢索可能支持材料。
特別適合文檔碎片化嚴重或長問句。
實現:LLM + 向量化再檢索

16. Fusion(結果融合檢索)
原理:同時使用多個檢索通道(如語義+關鍵詞),合并得分后進行排序。
平衡精確度與召回率。
工具組合:Pinecone + Elastic

17. CRAG(糾錯式RAG)
原理:在檢索前使用糾錯模塊改寫用戶提問,修復錯別字、語法錯誤或上下文缺失。
提高“非專業提問”的識別能力。
工具:SpellCheck + Query Rewriter + Prompt Template

最后
如何選擇合適的 RAG 架構?下面是一組選型推薦,但凡事也沒有絕對,需要結合實際場景進行設計。
應用目標 | 推薦方法 |
快速上線 | Simple RAG、Semantic Chunking |
提高準確性 | Reranker、RSE、Context Enriched Retrieval |
提升召回與覆蓋 | Query Transformation、Fusion、Augmentation |
優化成本或效率 | Self RAG、Contextual Compression |
結構化場景支持 | Knowledge Graph、Hierarchical Indices |
用戶行為優化 | Feedback Loop、Adaptive RAG |
容錯性強、問題補全 | CRAG、HyDE |
總之,在實際生產運行中,RAG 不是一個簡單的“檢索+拼接”套路,而是一整套可定制、可演進的系統架構。從文檔處理、檢索策略,到后處理優化,每個環節都能獨立優化與組合。
以下是17種方法的匯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