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親自撰文描繪的“個人超級智能”,到底是個啥?

7 月 31 日,Meta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親自撰文,系統闡述了他眼中的 “個人超級智能” 愿景。這一被他視為 “個人賦能新時代” 核心的技術,究竟是什么?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極客網帶你一探究竟。
“個人超級智能”:懂你、幫你、全天候陪伴的 AI 伙伴
在扎克伯格的描述中,“個人超級智能” 是一種深度理解人類需求與目標的人工智能。它不止于簡單的工具屬性,更像是能 “讀懂” 用戶的伙伴,了解你的生活習慣、工作目標、甚至情感需求,最終幫助你實現這些目標。
這種智能的核心特性在于“沉浸式互動”,它能通過特定設備感知你的環境,“看到你所見,聽到你所聽”,并實現全天候無縫互動。扎克伯格認為,這將是 “迄今為止最具實用性的技術”,因為它能真正融入生活場景,而非局限于手機或電腦的操作界面。
從歷史維度看,扎克伯格將其視為生產力革命的延續。200 年前,90% 的人需靠耕種謀生,而科技進步不斷解放生產力,讓人類從生計勞作中脫身,追求個人目標。“個人超級智能” 正是這一趨勢的新階段,它不僅會優化現有系統、催生新創造,更會讓每個人擁有更大自主權,引導技術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硬件載體是關鍵:眼鏡將成 “主要計算設備”
要實現 “個人超級智能” 的沉浸式互動,硬件是關鍵。扎克伯格斷言,眼鏡將成為未來的 “主要計算設備”。
這背后,Meta 已在這一領域重度布局。該公司與雷朋合作的 AI 智能眼鏡已成為市場熱門;更先進的集成顯示屏原型機 “獵戶座”(Orion)也已于去年亮相。這些設備的核心功能,正是扎克伯格強調的 “感知環境”,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維度輸入,讓 AI 真正 “進入” 用戶的生活場景。
相比手機、電腦等傳統設備,眼鏡的便攜性和實時感知能力,使其能實現 “全天候陪伴”。扎克伯格認為,這種特性將讓眼鏡最終取代現有主流設備,成為人類接入 “個人超級智能” 的核心載體。
Meta 的 “豪賭”:從實驗室到人才,全方位押注
為實現這一愿景,Meta 已啟動全方位布局,包括:
- 成立專項實驗室:扎克伯格宣布成立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專門負責 “個人超級智能” 的研發。
- 網羅頂尖人才:實驗室由 Scale AI 創始人汪韜領銜,同時從 OpenAI、蘋果等公司挖來眾多頂級工程師 —— 包括 ChatGPT 共同創造者之一趙晟佳,后者已擔任該團隊首席科學家。為吸引人才,Meta 開出了極具競爭力的薪酬。
- 硬件與技術并行:除智能眼鏡外,Meta 還在持續投入數百億美元建設 AI 數據中心,為 “個人超級智能” 的算力需求鋪路。
理念之爭:個人賦能 vs 集中化自動化
扎克伯格的 “個人超級智能” 愿景,還暗含著對 AI 發展方向的判斷。
他明確表示,Meta 的理念與業內部分觀點不同。有些觀點認為,超級智能應 “集中用于自動化所有有價值的工作”,讓人類依賴其產出過活;但 Meta 堅信,人類通過追求個人抱負推動社會進步的模式,在未來更重要。
“只有將這種能力交到人們手中,讓他們根據自身需求和價值觀引導其發展,才能最大化這項技術的價值。” 扎克伯格強調,“個人超級智能” 的核心是 “賦能”,即讓每個人有更多時間追求創意、文化、人際關系,而非被技術 “替代”。
現實進展:AI 投入初見成效,2030 年前成關鍵期
扎克伯格的愿景并非空中樓閣。同日,Meta 發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當季營收達 475.16 億美元(同比增長 22%),凈利潤 183.3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遠超市場預期。財報明確提到,AI 技術已提升核心廣告業務效率,成為 “真正的收入驅動力”。
這一業績為 Meta 的 AI 投入注入信心。目前,Meta 全年資本支出預計達 660-720 億美元,且計劃在 “高優先級” 的 AI 領域持續擴招。正如分析師所言,這表明 “人工智能正在從炒作走向現實”。
扎克伯格認為,未來幾年(尤其是 2030 年前)將是 “個人超級智能” 發展的關鍵期。這段時間將決定這項技術最終是 “個人賦能的工具”,還是 “顛覆社會的力量”。而 Meta 的目標已明確:“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個人超級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