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AI 正在徹底重塑程序員的工作方式,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
但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 最近在推特上的一句話,依然掀起軒然大波:
你要么擁抱 AI,要么就退出這個行業。
聽起來像某種 PUA 式威脅。仿佛是哪個苛刻老板對員工的“勸退信”。
為什么他說得這么絕?
圖片
其實,他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在分享自己發布的一篇關于AI IDE的深度博客。
這篇文章基于對 22 位深度使用 AI 工具的開發者 的實地訪談,總結出了他們從“AI 懷疑者”轉變為深度使用者的全過程。
Dohmke 寫道:
“那些從早期懷疑中堅持下來的開發者,普遍展現出更強的野心、更高的技術素養,以及更強的職業滿足感。”
在這份報告中,Dohmke 還觀察到以下四個核心趨勢:
- 在未來 2 到 5 年內,AI 有望生成 90% 的代碼;
- 開發者并不焦慮,而是以現實而樂觀的態度迎接變化;
- 新技能已經成為核心:智能體編排、迭代協作與批判性驗證等都尤為關鍵;
- 節省時間?當然有。但真正的變化,是開發者的“野心更大了”,他們正在“抬高能力上限”,而不只是“壓低開發成本”。
然而這番高調預言,也引發了網友的激烈爭論。
一位開發者在 Hacker News 上直言:
“AI 只會創造更多屎山!程序員早就飽和了,很多代碼壓根不該被寫出來!”
而也有人站在另一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我認為Dohmke的觀點成立的可能性很大,編程極易受到“杰文斯悖論”影響:當某項技術提升效率后,反而促使我們去做以前不會做的事。
比如我現在就在開發一些一年前不敢動手的項目: 那時要么耗時太久,要么根本不可能做——而現在靠 LLM(像 MCP server 那種)就能搞定。
圖片
Dohmke 在博客中還進一步將開發者的 AI 成熟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并提出了面向未來的七項核心技能。這篇博客可以說是一次結構清晰、觀點明確的職業路線圖。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博客中的那些干貨內容:
一、發出警告的原因:別讓一次失望,錯過整個時代
在博客中,Dohmke 表達了一個明確的擔憂:
太多人因為對 AI 編程工具的“一次失望”,就徹底放棄了探索的機會。
他說,許多開發者第一次接觸 AI 編程工具時的反應是:
“挺酷的,但不實用,有點花架子。”
這并不罕見。很多人一開始對 AI 寄予厚望,結果卻遭遇模型“答非所問”、提示詞沒反應、代碼不靠譜……最終認定它不值得依賴,索性直接棄用。
但 Dohmke 觀察到:那些堅持下來的開發者,往往會迎來關鍵的“啊哈時刻”——
他們學會了如何調整期待、掌握提示技巧、配合工具特性,并在實戰中節省了大量時間,把 AI 真正變成了“得力助手”。
因此,他的建議非常簡單直接:不斷嘗試各種 AI 工具,哪怕工具本身尚未成熟或始終達不到預期。
二、擁抱 AI的四個階段:從懷疑者到策略家
Dohmke指出,對開發者來說,擁抱 AI 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由每天的試錯積累而來。
他總結了開發者嘗試AI編程工具的四個典型階段:
階段 1:AI 懷疑者
只在小任務中嘗試 AI,使用場景多為代碼補全,對反復調試和錯誤容忍度低。堅持下來的開發者,往往會放下“一次成功”的幻想。
階段 2:AI 探索者
開始用 AI 做調試、寫樣板代碼和代碼片段,逐漸了解 AI 的局限性。隨著實踐增多,他們會開始借助 AI 頭腦風暴復雜任務,接受“迭代提示”的策略,意識到當結果不理想時,推倒重來比硬拗下去更劃算。
階段 3:AI 協作者
進入深度共創狀態,形成上下文管理的直覺。他們在 AI IDE 中完成多步操作和多文件修改,習慣在開始前先讓 AI 輸出整體計劃,制定智能體規則,并根據任務切換工具或模型。他們也會在團隊內參與討論或演示,分享提示詞、用例和經驗。
階段 4:AI 策略家
將 AI 視為強力搭檔,共同承擔功能開發、復雜任務和大型重構。他們設計復雜的多智能體工作流,將任務拆分給不同模型,并逐步實現更高的自動化和并行處理。這一階段的開發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樂觀。
進入第四階段的開發者無一例外地認為:他們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的關注點轉向了“任務的委派與驗證”。
委派意味著:為 AI 智能體創造成功的前提,包括提供詳實的上下文和指令,設計并反復優化提示詞,評估 AI 的方案與權衡,并在執行前進行必要的調整。
驗證則意味著:對 AI 的產出進行拆解與審核——確認 AI 實現的功能是否符合預期目標、是否遵守規范。
他們的角色從“編寫代碼者”轉變為“設計架構與驗證實現者”。
三、90% 的代碼將由 AI 編寫,人類開發者負責善后!
GitHub 在調研中還詢問了開發者對 AI 寫代碼比例的預期。結果顯示:
- 50% 的開發者認為:未來 5 年內,AI 將生成 90% 的代碼;
- 另外 50% 更激進:這個結果將在 2 年內出現。
但最關鍵的是:Dohmke 強調開發者并不因此感到被剝奪價值,反而認為這是一次“身份的重塑(reinvention)”。
AI的普及意味著一些傳統的編碼崗位將減少,或者被深度改造:工作重心從“親手寫代碼”,變成“如何指揮 AI 完成任務,再進行驗證”。
但與此同時,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依然預測:未來十年,軟件開發者的崗位將增長 18%——這是所有行業平均增長率的 5 倍。
所以,它不會是我們熟悉的“舊程序員”,但它依然是一個值得投入的職業身份。
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幾乎沒有開發者把“節省時間”當作使用 AI 的最大收益。他們更多談到的是:野心變大了,想做的事情也變多了。
四、未來開發者最需要掌握的7大關鍵技能
1. AI 素養(AI fluency)
未來的開發者,必須理解不同 AI 工具、平臺與模型的能力與局限,才能有策略地調整工作流。
這不僅要求持續的實踐性學習,更要求一種適應變化的心態,因為 AI 的發展速度是“瘋狂”的(breakneck speed)。
2. 委派與智能體編排(Delegation & Agent Orchestration)
要讓 AI 智能體高效完成任務,開發者必須學會如何:
- 提供完整清晰的上下文與指令(Prompt Engineering);
- 正確定義問題邊界與拆分任務;
- 并行處理工作流;
- 明確表達成功標準與限制條件。
隨著 AI 素養提升,開發者也會逐漸形成判斷:什么時候該實時配合 AI 完成任務,什么時候可以完全交給 AI 后臺異步處理?
別小看“溝通”這件事。寫清楚一段指令,不只是自然語言能力——模糊指令或一句話提示,無論對人還是對 AI,都不足以驅動出色的執行結果。
3. 人機協作能力(Human-AI Collaboration)
當你選擇“同步協作”AI 時,還必須建立起:
- 快速迭代反饋機制;
- 合理的停止判斷機制;
- 讓 AI 自我批評的提示;
- 鼓勵 AI 反向提問,幫助它更理解你的意圖。
4. 編程基礎(Fundamentals)
是的,AI 已經能生成代碼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基礎知識不重要,反而更加關鍵。
開發者依然需要理解:
- 編程語言的基本原理;
- 常見算法與數據結構;
- 軟件系統的整體架構。
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復雜代碼背后的邏輯,判斷 AI 的輸出是否合理,也才能在“驗證 AI 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
5. 驗證與質量控制(Verification & Quality Control)
AI 生成的代碼需要更嚴謹的審核,這就要求開發者具備:
- 代碼審查能力;
- 測試編寫與覆蓋;
- 對規范、安全性的敏感性。
AI 工具越強大,驗證環節就越不可忽視。有經驗的開發者會提前考慮如何設計“上游的質量保障機制”。
6. 產品理解力(Product Understanding)
這不僅是寫代碼的能力,而是一種“系統思維”。
未來的開發者,必須更像產品經理,懂得:
- 整體把控用戶需求;
- 原型設計與構思;
- 定義明確的目標與驗證標準。
否則,即使 AI 幫你寫出功能完整的代碼,也未必能達到產品目標。
7. 系統架構與設計能力(Architecture & System Design)
隨著 AI 逐漸承擔底層編碼工作,人類開發者就更需要站在高處思考整體架構:
- 各模塊如何協同?
- 哪些設計模式最優?
- 怎么讓 AI 的輸出與整個系統無縫集成?
這一層能力,才是未來開發者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五、寫在最后
Dohmke 對 AI 編程未來的描繪,的確充滿樂觀,甚至有些“玫瑰色濾鏡”。
而這份愿景背后,也不乏商業動機——畢竟,作為 GitHub CEO,他自然希望更多人為 Copilot 續上那一份訂閱。
但樂觀并不等于盲目。
我們不能忽視,AI 編程依然面臨不少挑戰。此前,不乏研究指出,AI 生成的代碼可能降低整體質量;此外,安全漏洞、隱私泄露、提示注入等風險,也仍在持續暴露中。
但不可否認,從 Claude Code 到 GPT-5,每一家 AI 公司都在以“接力賽”的速度,持續推進 AI 編程的邊界。從輔助寫代碼,到理解系統、主導架構,AI 參與程度越來越深,改變也愈發不可逆。
那么你怎么看?
你覺得 Dohmke 的預言會實現嗎?AI 寫 90% 的代碼,離我們還有多遠?
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聊聊。
參考鏈接:
1.https://www.finalroundai.com/blog/github-ceo-thomas-dohmke-warns-developers-embrace-ai-or-quit
2.https://ashtom.github.io/developers-reinven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