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驅動的安全變革:2025 年云防御啟示錄
進入2025年,云攻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變,人工智能(AI)既成為武器也充當盾牌。隨著AI迅速改變企業創新方式,安全團隊面臨三重挑戰:
- 保護AI安全:確保嵌入業務各環節的AI系統安全
- 運用AI防御:實現更快速、更智能的安全防護
- 對抗AI威脅:應對能在數分鐘甚至數秒內發起的AI驅動攻擊

一、AI:云安全的雙刃劍
AI正在重塑安全范式,既賦能防御者,也創造了全新的攻擊面。
1. 以AI制AI:用火攻火
攻擊者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在CRYSTALRAY等攻擊活動中,攻擊者將開源工具串聯使用,實施偵察、橫向移動和憑據竊取。這類攻擊展現出的協調性和速度,離開自動化根本無法實現。安全團隊正在以相同方式回擊。
像**Sysdig Sage?**這樣的全集成AI云安全分析平臺,已將平均響應時間縮短76%。超過半數Sysdig客戶已部署該平臺,其中軟件和商業服務行業采用率最高。
安全團隊運用AI的主要方式包括:
- 上下文關聯:AI快速關聯相關事件并聚合數據,使告警信息更易理解
- 摘要與去重:AI將告警與歷史事件關聯,聚焦關鍵信息
- 流程自動化:AI處理工單創建、漏洞分析和升級邏輯等重復性任務
- 決策加速:作為一級分析師,AI幫助人類防御者更快做出明智決策
- 啟示很明確:在攻擊以機器速度發起的云環境中,防御必須同樣敏捷。
2. AI自身安全:保護數字王冠上的明珠
但另一方面,AI本身已成為需要重點保護的目標。自2024年年中以來,Sysdig威脅研究團隊發現并報告了更多針對大語言模型(LLM)等AI工具的攻擊。數據顯示,2024年包含AI/ML組件的云工作負載激增500%,表明AI應用規模擴大,但近期25%的降幅也反映出企業正在加強安全治理。
保護AI系統的建議包括:通過認證和限制公共端點訪問來保護API;通過禁用未認證管理面板等開放默認設置強化配置;實施最小權限控制根訪問和限制提升權限;通過工作負載審計監控影子AI(未經授權的模型和組件);設置數據護欄過濾提示和輸出中的敏感信息。核心在于:AI需要與其他關鍵業務系統同等嚴格的保護,尤其是當其深度嵌入客戶界面和后端運營時。
二、運行時安全:從可選到必選
預防固然重要,但在當今云原生、瞬時性的環境中,運行時可見性是發現漏網之魚的優秀手段。
1. 實時威脅檢測的價值
運行時檢測不僅是防御層,更是云原生環境的戰略必需。60%的容器存活時間不超過1分鐘,而由于配置錯誤和不安全默認設置,CI/CD管道成為高價值目標,留給檢測響應的時間窗口極其有限。云攻擊現可在10分鐘內完成,這催生了"555云檢測響應基準":指導安全團隊5秒內檢測威脅、5分鐘內調查、后續5分鐘內響應。
2. 運行時上下文的重要性
傳統漏洞掃描讓團隊淹沒在噪音中。但實際生產中活躍的高危漏洞不足6%,其余都是干擾項。
運行時洞察幫助安全團隊:
- 聚焦真實風險:優先修復載入內存的漏洞
- 降低噪音:將漏洞清單減少99%
- 優化協作:為開發人員提供清晰的修復步驟
三、CI/CD管道:日益擴大的攻擊面
作為現代DevOps核心的CI/CD工作流,在2025年也成為備受攻擊者青睞的入口。從代碼庫入侵到自動化配置錯誤,攻擊者找到各種創新方式滲透構建系統——往往在代碼進入生產環境前就已得手。
今年曝光的多個高危漏洞揭示了CI/CD管道的脆弱性。這些事件敲響警鐘:構建系統已成為攻擊面的一部分——若缺乏實時可見性,可能為時已晚才發現攻擊。Falco等工具通過實時檢測(而非事后追溯)幫助防御者搶占先機。
四、開源:現代安全創新的核心
安全始終關乎社區。攻擊者共享工具,防御者更應如此。開源工具已成為現代云防御戰略的重要支柱。
在開源社區支持下,Falco已從基礎入侵檢測系統(IDS)發展為強大的實時檢測引擎,現支持eBPF以實現更深入的云原生環境可見性。通過與Falco Actions、Falcosidekick和Falco Talon等工具集成,提供更廣泛的控制、自動化和工作流定制能力。這使得Falco在金融、醫療和政府等受監管行業尤為寶貴——這些領域需要自主部署和自定義檢測規則以滿足合規要求。
歐盟數據法案與主權安全興起
隨著《歐盟數據法案》等法規于2025年9月生效,企業需對數據進行控制和本地化存儲。開源通過支持自主部署、提供可審計的透明代碼庫、促進建立信任與靈活性的社區驅動創新,在滿足這些要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