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候選人”可能啥都不會?AI造假攻陷遠程面試!
Gartner預測,到2028年,每四份候選人資料中,就會有一份是假的。
這是一個讓人瞠目的結論,卻不是空穴來風。Gartner對3000名求職者的調研顯示,6%的人承認在面試中動過手腳,要么冒充別人,要么找人替自己出鏡。
圖片
還有些作弊手段正變得更隱蔽、更高效。例如借助AI生成的深度偽造影像、語音合成技術和對答如流的聊天機器人。
現在,偽裝開始呈現“黑灰產化”的趨勢。他們目標清晰,遠程崗位、技術崗、高薪職位,偷的就是企業在屏幕那端的那份信任。
從技術障礙到行業壁壘,AI在一步步把它們拆解,造假的門檻被明顯壓低。更棘手的是,這些偽造者并非只是在簡歷上“動筆”。
他們可以在遠程面試中偽裝成另一個人完整出鏡,聲音、頭像、表情同步呈現,在某些場景里短時間內難以及時識破。
深偽工具助攻,騙局越演越真
圖片
Gartner點出了一個危險趨勢:AI在提升招聘效率的同時,也被不法者用作欺詐“新引擎”。
偽造者用AI,把“不會”偽裝成“精通”,把“普通人”包裝成“技術大牛”。比如,用語音克隆系統模擬英語母語者,在技術面試里流暢應答。
又或者,用深度偽造視頻技術,在鏡頭前呈現一個“訓練有素”的假人選,看起來聰明,聽起來專業,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這一切都由算法驅動,在部分情況下足以繞過人眼與某些自動化篩查。聊天機器人則成了“影子顧問”:后臺實時給標準答案,前臺只需復述。
同時,一條地下“面試作弊鏈”正在形成:假身份、假技能、假經歷,由AI與服務商層層包裝,實現規模化供給。
硅谷反擊:線下面試回潮
企業已經感受到了這股沖擊。《華爾街日報》報道,谷歌、思科、麥肯錫等開始在關鍵環節恢復線下面試。不是為了提效,而是為了核驗,眼前這位是否真人、是否真本事、能否真上手。
遠程面試曾被視為效率利器,如今卻被不法者利用、風險抬升;線下面對面,重新成為稀缺的信任保障。
這是一場不情愿的回潮,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因為企業正在被迫面對一個難題:“一個看起來完美的求職者,有可能什么都不會。”
這種恐懼,來自AI的強大偽裝能力,也來自人類面試判斷的脆弱。過去,HR憑經驗篩人;現在,他們要對抗的是一整套擬人化、智能化、情感化的AI假象。
當技術變得比人更像人,面試還能信什么?這不僅是一場招聘的危機,更是一場信任的危機。
企業該如何識別真假候選人?人力資源行業該如何適應這場變革?AI造假是否已經走到不可逆的節點?
Gartner沒有給“標準答案”,但給出了清晰的警示與建議:到2028年,全球約四分之一候選人資料可能為假,驗證環節必須前移、加強、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