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打工人「自費買AI上班」,開啟To P革命!每月花20刀效率翻倍
你每個月花多少錢買AI工具?
你們公司有統一購買AI服務嗎?
你是每月花20美元買ChatGPT Plus,還是「白嫖」免費的豆包和DeepSeek?
當隔壁工位的同事已經能用AI在半小時內生成一份你得寫好幾天的專業報告。
那種「再不跟上就要被淘汰」的焦慮感,會讓你感到恐慌嗎?
當軟件巨頭IgniteTech的CEO,因為團隊擁抱AI的速度「不夠快」而換掉80%的員工時,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每個職場人面前:要么用AI武裝自己,要么被會用AI的人淘汰。
這種打工人的恐慌就像是AI版本的「黑暗森林」和「工具爆炸」:
怕被AI替代、怕被用AI的同事替代、怕被用AI用得特別好的同事替代。
一場職場人的「賽博續命」
就在最近,全網爆火的那份MIT報告便描述了這一AI時代獨有的現象:
90%員工開始「偷用」ChatGPT續命,他們都在頻繁地使用個人AI工具!

數據上更加夸張,雖然只有40%公司宣稱幫助員工訂閱了統一的官方服務,但受訪的90%公司員工都表示,他們都在頻繁地使用個人AI工具。
員工使用AI頻率,是企業采納率的2倍多,MIT將這種現象被稱為「影子AI經濟」。
前AI時代,持續繁榮了30年的互聯網時代最喜歡的To B和To C的敘事體系似乎已經無法描述這種新型商業現象。
這種影子AI經濟,正對應著如今AI創業中一條獨有的賽道。
當下的AI創業熱點藏在一條更隱秘、更迅猛的賽道:
To P(To Professional),一場由無數職場人發起的「自我拯救」運動。
俗稱「自費上班」
只要分析一下當前比較火爆的創業公司,比如AI編程,AI營銷等,你就會發現——他們既不是To B,也不是To C。
而是To P。

全球AI獨角獸前30和全球AI產品能力前20
以Cursor和ChatGPT為例。
說他們是To B吧,也對,因為主要是企業內的一些員工為工作目的使用。
說是To C吧,好像也對,因為大部分使用和購買行為都是個人決定的。
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提出To P的這個賽道:
- 和To B相比,相同點是用戶使用AI服務,用于商業目的;不同點是,使用者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自己便可以做出購買決定。
- 和To C相比,相同點是付費行為都是個人決策;但使用服務的目的不同:To C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比如淘寶買東西,抖音看視頻),而To P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工作/商業,為了別人,但自己從中能有收獲(大部分時候是金錢,也可能是名譽)。
這錢交的,ROI太高了
為什么是To P模式走得最快?
讓我們看看Cursor的增長歷史。
Cursor在2024年創造了1 億美元的收入,相比2023年的100萬美元增長極為顯著。
到2025年6月,Cursor的ARR已經超過5億美元!

Cursor的估值也達到99億美元,進入百億俱樂部只有一步之遙。

這讓Cursor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SaaS公司。
為何打工人「愿意」為Cursor付費?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
以編程為例,程序員買AI編程會員每月花20美元,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一倍。
如果他的工資每月是5000美元,如果他用同樣的工作時間,那么他就可以掙到10000美元。
也就是投入20美元,收益10000美元,投入產出比500倍!
當然,這種計算過于「粗暴」的,但這正是用戶很容易做出購買AI產品決策的原因。
這也是當前編程軟件增長速度極快的原因。
這就是To P賽道的特點:用戶可以明確地計算投入產出。
打工人的「反向滲透」
為何AI產品在To B和To C賽道上沒有快速發展?
To B太慢,慢到等不起
To B而言,需要企業一組人都用,需要企業管理者做決策。
自上而下的決策牽涉到很多問題,比如意見不一致,預算審批周期等,為了這些事情,很多企業都需要到年的單位了。
因此,即便理論上是好東西,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說服B端去采用。
而對于To P而言,就快多了,用戶自己覺得好就可以支付,這個行為和To C是一致的。
既然個人決策很容易,那么為什么To C這條賽道暫時也沒有動靜呢?
To C太難算賬,太燒錢
To C而言,因為消費者就是自己,所以不容易算賬。
比如看抖音,如果AI使得你更開心(也不容易衡量),你會愿意付款嗎? 愿意付多少?
從互聯網時代而言,我們發現To C的服務,大部分都走了免費路線,其中一小部分走免費+增值收費(視頻網站),因為免費無法覆蓋成本,但大部分用戶還是不愿意付款的。

全球付費用戶高達3億的流媒體龍頭Netflix,營收一度陷入停滯
要改變To C產品的用戶心智是比較難的,用戶不愿意付錢。那我們干脆不收費不就行了嗎?
這個真不行,AI產品背后的token成本,是無法忽略的(不像現在云服務和帶寬費用,平均到每用戶非常低),如果沒有一定的收費機制,用戶越多,虧損越大,進而沒有持續性。
舉個例子,OpenAI用3年時間就達到了120億美元的ARR,這在軟件歷史上前無古人,后也很難說有沒有來者。
根據最近的報告,ChatGPT全球每周活躍用戶已達7億 。

很多人會說ChatGPT增長這么快,這應該都是To C了吧。
其實不然,雖然都是用戶,但我們要分析用戶使用ChatGPT的目的是什么。
仔細分析下來,其中一部分為了工作(To P),一部分為了自己的日常需求(To C)。
但再深入一步。
當我們認真思考,其實用戶購買ChatGPT,主要還是為了To P部分的需求的,比如寫工作報告,調研報告,整理素材等等。
對于自己的To C部分,其實用戶是不愿意付錢的。
尤其是現在免費版的GPT-5等工具,已經足夠To C用戶完成自己的日常任務了。
那么未來呢?
當然了,To B和To C這兩條賽道也都會陸續發展起來。
對于To B而言,當越來越多的「P」(專業人士)在企業內部用個人工具證明了AI的巨大價值后,企業層面的采購需求就會被真正激活。AI需要進一步在解決跨部門、團隊協作等復雜問題上證明其能力,屆時To B市場就會全面爆發。
其實,To B這塊已經有非常成功的例子,那就是Meta的廣告業務。

在2023 年,Meta廣告收入達到了1319.5億美元,同比增長16.1% 。
廣告業務幾乎占據了Meta整個營收的絕大部分。
2024年,Meta的廣告收入增長至1606.3億美元,同比增長22%,這主要得益于廣告展示次數(增長11%)和平均廣告價格(增長10%)的雙重提升。
然而,其成功的真正驅動力在于AI。
到2025年,Advantage+Campaigns和Andromeda等AI驅動的工具,已將每條合格銷售線索的成本降低了10%,并將Instagram的廣告轉化率提升了5%。
這些效率的提升,使得采用Meta AI工具的美國廣告商,其廣告支出回報率(ROAS)提高了22%;相比之下,未使用AI工具的用戶的ROAS僅為3.71美元。

對于To C而言,其爆發的關鍵在于token成本的下降。
在過去的兩年里,每token的成本已經降低了幾百倍。
在下面的對數圖中,可以看到每百萬token每年成本都下降10倍。

在2025年2月,OpenAI的奧特曼接受采訪時曾說,AI的成本每年將下降10倍。
同樣佐證了這個觀點。

如果未來1-3年,成本能繼續以每年幾十倍的速度下降,直到與云計算、網絡帶寬成本相媲美,那么互聯網的廣告、游戲等免費模式就能支撐起AI應用。
問題是,LLM的價格會繼續以這樣的速度下降嗎?
這很難預測。
在個人電腦革命中,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歸功于摩爾定律。
只要這些定律仍然有效,晶體管數量和頻率持續增加,價格下降就很容易預測。
具體來說,LLM推理成本的下降是由多個獨立因素造成的:
- 相同運算下更優的GPU成本/性能。這是摩爾定律(即芯片上晶體管數量的增加)以及結構改進的結果。
- 模型量化。最初,推理是在16位下進行的,但對于Blackwell GPU,預計4位將成為常態。這將帶來至少4倍的性能提升,但由于所需的數據傳輸減少且算術單元復雜度降低,實際提升可能更大。
- 軟件優化可減少所需的計算量,同樣重要的是,還可降低所需的內存帶寬。內存帶寬以前是一個瓶頸。
- 更小的模型。如今,一個參數量僅為10億的模型,其性能就超過了僅僅三年前參數量為1750億的模型。
- 更優的指令調優。在預訓練階段之后,還有更多改進模型的方法,其中包括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和直接偏好優化(DPO)等技術。
- 開源。DeepSeek、通義千問和其他公司推出了開源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由競爭的低成本模型即服務平臺托管。這減少了整個價值鏈上的利潤空間,從而降低了價格。
毫無疑問,其中某些領域已經看到快速的進展,但在其他領域,情況尚不明確。
到那時,才是AI To C創業的黃金時代。
但至少在目前,AI的革命是在以To P這種更務實的方式,在每一次的ChatGPT對話中,在每一個職場人的鍵盤上,悄然取得成功。
作者介紹
雷鳴

百度七劍客、酷我創始人、Al Basis Fund創始合伙人、北京大學Al創新中心名譽主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顧問委員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