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合1AI平臺慘敗后,他靠一個功能逆襲:專業化才是AI創業王道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AI創業圈里總有一種"大而全"的焦慮?仿佛不做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平臺,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前兩天看到一個開發者分享的失敗經歷,挺有意思。他花了大半年時間,硬是把視頻生成、圖片創建、視頻編輯、字幕添加、音頻處理、特效制作、格式轉換這7項功能塞進了一個AI平臺。按理說功能夠全了吧?結果呢,用戶寥寥無幾,連自己都覺得這產品"不倫不類"。
但故事的轉折挺戲劇性。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有了個想法:與其做7個平庸的功能,不如專心做好一個。
他砍掉了其他6個功能,專門開發利用AI演員制作工作室級高質量真實視頻的工具。結果?早期測試者的反饋讓他自己都意外——有人竟然拿它和那些拿了VC投資的AI視頻工具比較,說效果不相上下。
為什么"大而全"在AI領域成了"大而廢"?
我想了想,這個現象背后其實有幾個很現實的原因。
首先是資源的稀釋。一個小團隊的精力和資金是有限的,要同時做好7個功能,每個功能分到的資源就只有原來的1/7。這就像一個人要同時學7門語言,最后可能7門都說不利索。
更關鍵的是用戶心理。當用戶打開一個號稱"什么都能做"的工具時,心理預期反而會降低。他們會想:這個工具既然什么都能做,那什么可能都做不精。
我特意去看了看現在市面上成功的AI工具,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越是成功的工具,功能越是聚焦。
Runway專注于AI視頻生成,把Gen-1、Gen-2、Gen-3做到了影視級別,連《瞬息全宇宙》都在用他們的技術做特效。生數科技的Vidu專門做可控視頻生成,在影視文化、動漫、短劇領域站穩了腳跟。
再看看那些"什么都想做"的平臺,要么成了大廠的陪跑選手,要么就是不溫不火地活著。
專業化的勝利,不只是技術的勝利
華盟數智的例子更說明問題。這家原本做工業制造的公司,在視頻營銷上遇到了瓶頸:專業團隊缺乏,制作周期長,成本居高不下。
他們引入了專門做3D數字人AI視頻生成的"魔琺有言"平臺。效果怎么樣?制作周期從幾天縮短到幾小時,人員需求從4人減少到1人,每日短視頻產量從1-2條提升到8條。
電商平臺FashionHub的數據更夸張。用了PerfectClick的AI視頻解決方案后,視頻制作時間從3-5天壓縮到2-3分鐘,成本從每個150-200美元降到2-5美元,月產能從100多個視頻直接飆升到5000+個。
這些數字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專業化工具不僅僅是功能上的優勢,更是對特定場景的深度理解和優化。
說實話,我覺得這和做菜是一個道理。一家專門做川菜的小店,往往比那些什么菜系都有的大飯店做得更地道。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信賴。
AI創業的新邏輯:小而美勝過大而全
仔細觀察這輪AI創業潮,我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市場正在獎勵那些"做好一件事"的產品。
PixVerse專注AI視頻生成,在美國iOS應用商店總榜排到第四,視頻類應用排名第一。VidAU專門做出海營銷視頻,幫快手、芒果TV這些大平臺降本增效。
這些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在AI時代,專業化不是局限,而是突破。
我想,這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AI技術本身已經足夠復雜,如果再試圖解決所有問題,就很容易什么問題都解決不好。相反,專注于某個垂直領域,深入理解用戶的痛點,用AI技術精準地解決這些痛點,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且,專業化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更容易建立護城河。當你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到足夠深入時,后來者想要追趕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給AI創業者的一點思考
如果你正在做AI相關的產品,或者準備入場,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的產品真的需要那么多功能嗎?用戶在使用時,80%的時間是在用哪個功能?如果砍掉其他功能,專心把這個功能做到極致,會不會反而更有競爭力?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AI產品都必須專業化。像OpenAI這樣的平臺級公司,確實需要提供通用的能力。但對于大多數創業團隊來說,專注可能是更明智的選擇。
畢竟,在這個AI工具滿天飛的時代,用戶要的不是更多選擇,而是更好的解決方案。與其讓用戶在你的平臺上東找西找,不如直接給他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那個從7合1平臺轉向AI演員專業工具的開發者,現在應該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有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難,但也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