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WiFi 測心跳:不穿設備,也能精準監測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一支工程團隊,成功用普通WiFi信號測量心率,完全不需要任何可穿戴設備。
這項名為“Pulse-Fi”的技術,使用低價WiFi芯片,結合機器學習算法,在僅五秒內就能實現臨床級心率監測精度。

研究者表示,無論被測者坐著、站著、躺著,甚至在房間內移動,系統都能精準捕捉心跳。
最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相距三米,甚至接近十英尺,Pulse-Fi仍保持測量穩定性。
換句話說,一個普通家用WiFi路由器,未來也許就能變成健康監測儀。
以往測心率總需要貼身設備,比如智能手表、健身環,或醫院級設備,而Pulse-Fi直接打破這個技術依賴。
研究人員用的ESP32芯片每個成本僅5到10美元,遠低于傳統醫療器械。
而即使采用稍貴的Raspberry Pi芯片,總體造價也僅在30美元左右,為資源匱乏地區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健康監測方案。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5年IEEE智能系統與物聯網分布式計算國際會議上。
1.信號里的心跳
Pulse-Fi的工作原理,來源于一個人人家中都有的現象:WiFi信號會被周圍物體吸收和擾動。
WiFi設備不斷向空間發射射頻波,這些波穿過空間中的人體、家具等障礙物時,波形會發生細微變化。
Pulse-Fi系統由一個發射器和一個接收器組成,其核心是一個能識別心跳信號的機器學習算法。
算法經過訓練后,能從復雜信號中剝離出心跳造成的微小擾動,排除環境噪聲與人體活動的干擾。
研究者指出:信號本身極其敏感,若不仔細濾波,心跳的痕跡會完全淹沒在背景噪聲中。
為了訓練算法,他們不得不自行收集信號樣本,因為此前從未有團隊用ESP32芯片記錄過這類數據。
他們在校園圖書館搭建測試平臺,用標準血氧儀作為“地面真值”,同步記錄心跳和WiFi信號變動,構建訓練數據集。
共118名志愿者參與實驗,每人測試17種不同體態,總計2000多組數據,為模型提供豐富樣本。
團隊還參考了巴西研究團隊用Raspberry Pi收集的全球最大WiFi心率數據集,進一步驗證算法通用性。
測試發現:使用Raspberry Pi設備時,系統性能甚至優于ESP32,說明設備檔次越高,測量越穩定。
關鍵發現是:測量距離和體態,對性能幾乎沒有影響。即使被測者遠離設備、以各種姿態存在,系統依舊穩健運行。
2.心跳之外的未來
目前,研究者正推動Pulse-Fi的下一步目標:呼吸率監測,甚至用于篩查睡眠呼吸暫停等呼吸系統異常。
他們已經在呼吸檢測方面取得了“高度可行”的初步成果,相關論文尚未發表,但實驗數據令人期待。
項目成員表示,這項技術的設計初衷之一,就是覆蓋日常生活中一切真實場景,不要求靜止、不要求貼近,只需WiFi信號存在即可。
這種理念,為未來構建“無感知健康監測系統”提供了堅實基礎。
想象一下,你家客廳的路由器,不只是上網工具,更可能是家庭醫生的“耳朵”。
這對老年人、慢病患者,甚至運動愛好者,都具備極強的現實價值。
而在醫療資源稀缺地區,這種低成本、非接觸式的技術,將極大緩解醫療系統負擔,拓展基本健康服務的覆蓋面。
研究團隊也表示,未來如有企業對商業化感興趣,可聯系加州大學創新轉化部門,探索進一步開發與落地。
研究核心成員包括計算機工程教授Katia Obraczka、博士生Nayan Bhatia,以及年僅高中生的訪問研究員Pranay Kocheta。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高中生不僅參與了建模與算法驗證,還推動了多個實驗設計,是項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隨著研究深入,這項技術或許將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讓“被動健康監測”變得像WiFi一樣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