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ITY 2025:政務與產業雙輪驅動,解碼未來城市智能化新范式
從古希臘城邦對公共秩序與市民福祉的追求,到如今超大城市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治理與服務模式,人類對理想城市的探索從未止步。
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有序推進,技術的演進、模式的創新,發展速度一日千里。從生成式AI到Agentic AI,再到具身智能的快速進化,新技術、新能力、新應用不斷涌現。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AI城市峰會上,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地區部總裁曹既斌表示,城市是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以及工業生產、科研探索的主要場所,也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試驗場”與“放大器”。
而在AI不斷融入城市的進程中,政務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城市治理走向全局協同,產業競爭力得以重構,城市也逐漸進入“AI CITY”新跑道,一場以智能化為內核的城市范式革命正在發生。
01 AI CITY 政務治理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
曹既斌指出,從傳統智慧城市邁向 AI CITY,并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躍遷,面臨著從政務端、產業端再到科研端的重重挑戰。
確如此言,AI CITY的建設需要全局化的視角,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個單一領域的修補與升級,更是以政務與產業為雙輪,驅動城市邁向系統性智能的深刻變革。
首先,在政務服務與城市治理維度,AI正在重構政府運作與公共服務模式。如“一網通辦”,已從簡單的線上辦理進階為基于大模型的主動服務,系統能夠基于用戶行為和歷史數據預測需求,提供個性化引導,甚至自動生成申報材料,將行政效率推向新高度。城市治理同樣煥然一新,如城管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實現對城市事件從占道經營到設施損壞的智能識別、分派與處理,顯著提升治理精度與響應速度。
其次,在產業升級維度,隨著智算供給的普惠化,行業大模型與應用場景逐漸契合。AI賦能開始從單點應用走向規模化部署。如智能制造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AI視覺檢測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管控水平,生產調度模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能耗與成本。
與此同時,AI也推動著科研創新的轉變。比如將AI應用于新材料發現與藥物研發,將傳統“試錯式”研究轉變為“預測式”探索,極大加速創新進程;再有具身智能的發展,賦能機器人完成復雜任務,為制造業、物流業甚至家庭服務帶來更多可能。
這一切智能化升級的背后,是AI技術能力與城市需求的深度融合,政務與產業并不是孤立發展,而是相互促進,高效政務為產業提供優良環境,先進產業為政務注入創新動能,共同推動AI CITY走向成熟。
02 城市案例的百花齊放 AI CITY架構的實踐驗證
當然,理論需要實踐檢驗,而全國多地涌現的AI CITY先鋒案例,無疑驗證了這一技術路徑的可行性與架構設計的科學性。在政務服務與城市治理方面,各城市結合自身特色,開展了豐富探索。
武漢市圍繞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在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大力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提升城市風險防控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將交通擁堵指數降低15%,燃氣安全事故率下降60%,12345政務服務熱線單工單處理時長從10分鐘縮短至0.5分鐘,市民政務服務滿意度提升至98%。
宜興市積極推動政務場景落地,助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和智能化轉型。依托“天機鏡”大模型,宜興已搭建起了燃氣爆炸、供水爆管、城市內澇、橋梁倒塌、道路塌陷等7個業務場景管理系統,市民可以通過“看宜興”App及時獲取相關安全提示,并通過數字人交互、智能問策等功能,實現“秒級響應”,優化群眾辦事體驗。
廣州白云區構建起“1+4+N”智慧城管體系,面對城市管理中的難點、賭點,實現部件可視化、考勤線上化、作業工單化、群眾參與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流程閉環,推動多項城市管理場景“革命性重塑”。

華為聯合國家信息中心正式發布了“AI CITY 2025政務與產業先鋒案例”
在產業升級方面,一些先鋒城市的表現也非常引人關注。
廣州市花都區新型工業化數字服務平臺,構建起“通用大模型+工業AI大模型”相結合的工業智能服務體系,實現花都區重點行業、區域整體數字化水平提升,助力企業研發周期從數月縮至數天,產品設計效率提升50%,目前已服務100多家本地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8家企業實現AI深度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建設基礎云底座平臺、異構算力協同調度平臺等,通過高性能網絡連接與算力調度優化,提升算力資源的利用效益,并為開發下一代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研究提供堅實支撐。其中,一站式AI開發能力,有效降低AI開發門檻,實現端到端開發效率提升50%。同時支持20+課題組基于平臺進行科研創新,在模型構建的全流程上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礎架構與全新范式。
無錫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華為提供的技術產品和能力支撐下,形成了無錫特有的聯創模式,針對工業制造的典型場景,提供聯創項目支持,建立了一整套聯創項目評選、評估和獎補機制。通過多方的優勢資源整合和完善的機制,助力打造AI賦能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無錫模式”。
這些案例雖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但卻表現出同樣的信息,那就是:AI CITY已經是可落地、可推廣的新型城市形態。

AI CITY體系架構
支撐這些實踐落地的是系統性的架構能力,正是以華為與國家信息中心提出的“1234MNX”參考架構,破解了AI CITY建設的共性難題:
“1”個智能云底座,通過算力普惠模式,解決算力的供給不均;“2”大保障體系,即AI安全、AI 運維,應對模型安全與系統穩定難題;“3”套 AI 工程平臺,即數據、模型、原生應用平臺,打通從數據到應用的開發鏈路;“4”類運營,包括算力、模型、數據、產業生態,實現資源高效流轉;“M”類數據與“N”類模型資產,破解要素碎片化;“X”個創新應用,覆蓋政務、產業、民生全場景。
這一架構為城市提供了從技術集成、資源管理到應用創新的全棧能力,使AI CITY建設既有章可循,又能靈活適配地方特色。
03 為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事實上,隨著AI與大模型等技術的成熟,城市智能化發展正處于最好的時代。
“1234MNX”參考架構的提出,則進一步解決了系統性問題,使AI CITY的建設模式可復制、可推廣,同時對全球城市具有啟示意義。
我們知道,城市化進程中的挑戰具有共性:人口膨脹、資源緊張、治理復雜化,而AI CITY則是通過技術賦能,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通過AI釋放數據價值、優化決策過程、提升服務品質,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AI CITY的建設也是一場以人為中心、以技術為引擎的深刻變革。為推動 AI CITY 高質量發展,曹繼斌也給出三點倡議:
第一,共建“行業燈塔”,與科研院所、政企客戶探索技術與解決方案創新,打造更多城市政務與產業智能升級先鋒案例;
第二,邀請更多伙伴加入AI CITY 產業聯合創新計劃,共同投入到 AI CITY 的建設和運營中,豐富模型應用場景,推動城市全域智能化轉型;
第三,加強 AI人才培養,培養產業所需的AI+創新實踐型人才,推出更多項昇騰底座AI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為產業長期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很明顯,沿著這樣一條路徑,城市才能真正成為智慧的生命體,兼具效率與溫度,不僅擁有智能的“大腦”,更具備智慧的“靈魂”。在人類永續追求更美好城市的旅程中,AI CITY正成為值得期待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