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Sora 2 “AI 版TikTok” 沖美區App第3!爆火卻引內訌遭吐槽
我這周翻OpenAI最新動態時,被一個矛盾點徹底勾住了:這家從成立就喊著“要讓AI造福全人類”的公司,居然推出了個像TikTok一樣的短視頻app——Sora,里面還塞滿了CEO Sam Altman的深度偽造視頻。更有意思的是,他們自己的研究員在X上直接吵開了:有人說“這玩意嚇人,偏離使命了”,有人卻覺得“團隊已經盡力做正向設計”。今天就拆解下:Sora 2到底是OpenAI的“創新嘗試”,還是“使命跑偏”?看完你就懂了。
先搞懂:Sora不是“另一個TikTok”,而是“AI視頻小工廠+社交攤”
很多人一聽說Sora像TikTok,就覺得是“換了個皮膚的短視頻平臺”,但我仔細看了產品細節后發現,它的核心其實是“AI視頻生成+社交分享”的結合體——更像“你家門口既能自己做零食,又能和鄰居交換零食的小攤子”,而不是單純“別人做好零食給你吃的便利店”。
首先,Sora的底層是AI視頻生成技術,你可以在里面直接生成AI短視頻,再分享到feed流里;其次,它的feed流設計和TikTok、Instagram Reels很像,上下滑動就能刷,主打一個“輕松好玩”。OpenAI自己也在博客里說:“Sora不是為了‘有用’,是為了‘有趣’”——這和ChatGPT完全不一樣,ChatGPT像“幫你寫報告、查資料的助理”,Sora則是“幫你拍搞笑視頻、分享創意的玩具”。
不過這里有個細節我特別在意:Sora里有大量Sam Altman的深度偽造視頻(也就是“AI換臉+擬聲”做出來的假視頻)。這就像你刷視頻時,突然看到一堆“假的明星vlog”,雖然可能好笑,但也容易讓人分不清真假——這也是不少研究員擔心的點,我后面會詳細說。
內部吵翻的核心:當“公益使命”撞上“賺錢剛需”,OpenAI難在哪?
OpenAI的研究員之所以吵,本質是因為公司的“雙重身份”在打架——它既是“追求AI造福人類的非營利機構”,又是“需要賺錢養科研的商業公司”。這就像一個學霸,一邊想專心考清華(搞AGI通用人工智能),一邊又得兼職打工賺學費(養算力),很容易讓人糾結“會不會耽誤主業”。
我翻了幾位研究員的發言,發現分歧特別明顯:
? 擔心派:比如哈佛教授、OpenAI研究員Boaz Barak說“Sora技術很牛,但現在就說避開了其他社交平臺的坑(比如沉迷、假視頻),太早了”。這就像你剛買了輛新車,雖然性能好,但還沒經過暴雨、大雪的考驗,就說“這車不會出問題”,顯然不踏實。還有前研究員Rohan Pandey更直接,直接在X上“挖人”:“不想搞無限循環的AI短視頻機器?來我這搞AI科研??!”潛臺詞就是“OpenAI這步走偏了”。
? 理解派:研究員John Hallman承認“一開始知道要做Sora時很擔心”,但也說“團隊已經盡力做正向設計了”。這有點像你朋友要開一家奶茶店,你擔心他賺不到錢,但看到他選了好地段、用了好原料,又覺得“至少他沒糊弄”。
而CEO Sam Altman的說法,其實道破了核心矛盾:“我們大部分資金要用來搞能做科學的AI,也得靠這些 cool 產品賺點錢——畢竟搞AGI太燒算力了”。我太懂這種無奈了,之前我們團隊搞AI科研時,光算力成本就像“每天燒一輛電動車”,如果沒有商業收入支撐,再偉大的使命也只能停在紙面上。但問題在于:賺錢的“副業”,會不會慢慢變成“主業”,把“造福人類”的初心給擠掉?這才是研究員們真正糾結的。
數據說話:Sora火得快,但和ChatGPT比還差在哪?
雖然內部有分歧,但Sora的市場反應確實很猛——我查了app intelligence公司Appfigures的數據,發現它剛上線就創下了不少紀錄,不過和ChatGPT比,還是有明顯差距。
先看亮眼的地方:
? 上線兩天(9月30日-10月1日),Sora在美加地區的下載量就有16.4萬,第一天就5.6萬——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一家新開的網紅店,只對會員開放,還沒做宣傳,第一天就有56000人排隊打卡。
? 更厲害的是,上線第二天就沖到了美國App Store總榜第3名。要知道,Anthropic的Claude、微軟的Copilot上線時,第一天下載量才2.1萬、0.7萬,連Sora的零頭都不到;就算是X的Grok,第一天也才和Sora打平(5.6萬)。
但和OpenAI自己的ChatGPT比,Sora還有差距:ChatGPT上線第一天在美加地區的下載量是8.1萬,比Sora多近一半,第二天直接沖到總榜第1名。為啥差這么多?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ChatGPT“有用”,能解決工作、學習的實際問題,像“剛需品”;Sora“好玩”,更像“非剛需的玩具”,需求沒那么迫切;二是Sora現在是“邀請制+僅限美加用戶”,相當于“半關門營業”,如果全開放,下載量可能還會漲。
不過有個數據讓我挺意外:Sora的用戶里,不少人是沖著“AI生成視頻”來的,不是單純刷視頻。這說明大家對“自己動手做AI視頻”的興趣,比想象中高——就像以前大家只愛買現成的蛋糕,現在突然想自己動手做,還想和別人分享,這可能是AI內容創作的新趨勢。
隱藏的坑:看似“好玩”的app,其實藏著社交平臺的老問題
OpenAI在博客里特意強調:“我們很在意刷視頻沉迷、孤獨感這些問題,不會優化‘用戶時長’,只會優化‘創作量’”,還說會“提醒刷太久的用戶”、“優先推認識的人的內容”。但我研究下來,發現它還是沒繞開社交平臺的“老坑”,只是換了種形式。
第一個坑就是“多巴胺陷阱”。有用戶反饋,在Sora里點贊視頻時,會跳出動態emoji——這就像你玩游戲時,每通關一次就彈個“恭喜”的動畫,不知不覺就想再玩一次。我之前做用戶行為研究時就發現,這種“即時小獎勵”最容易讓人沉迷,哪怕你知道“只是個表情”,大腦也會忍不住想“再刷一個看看能不能再得到”。OpenAI說“不優化用戶時長”,但這種設計其實還是在“誘導用戶多刷”,有點自相矛盾。
第二個坑是“深度偽造視頻的混亂”。Sora里有大量AI生成的假視頻,比如Sam Altman的深度偽造內容。雖然現在看起來可能只是“搞笑素材”,但如果有人用同樣的技術做假新聞、假公益信息,普通用戶很難分辨——這就像你收到一封“假的銀行郵件”,雖然現在只是惡作劇,但萬一有人用它騙錢,后果就嚴重了。OpenAI現在沒說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只靠“用戶自覺分辨”,顯然不夠。
還有個更本質的問題:社交平臺的“流量邏輯”會綁架產品。我和同行聊的時候都覺得,只要Sora想賺錢,就繞不開“廣告收入”,而廣告商看的就是“用戶時長”——哪怕你一開始想“只做創作”,最后也可能為了流量,慢慢變成“鼓勵用戶刷更久”。就像很多初心是“做優質內容”的博主,最后為了播放量,不得不跟風拍熱門段子,忘了自己一開始想表達的東西。
最后:Sora的未來,要看OpenAI能不能“守底線”
Sora現在才剛上線1天,就像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孩——未來是長成“幫大家輕松創作、分享快樂的工具”,還是變成“讓人停不下來的沉迷機器”,全看OpenAI能不能守住兩個底線:
第一,能不能真的“不被流量綁架”。如果后續Sora開始推“算法推薦更抓眼球的內容”、“取消刷時長提醒”,那大概率就是跑偏了;如果能堅持“優先推創作內容,而非沉迷設計”,才有可能避開其他社交平臺的坑。
第二,能不能解決“AI假視頻的混亂”。比如給AI生成的視頻加“明確標識”,讓用戶一眼就知道“這是AI做的”,而不是藏著掖著——這就像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雖然麻煩,但能讓用戶放心。
對普通用戶來說,現在刷Sora可以當“新鮮玩具”,但別太沉迷;如果看到AI生成的名人視頻,也多留個心眼——畢竟,AI再好玩,也得服務于“讓人更清醒、更有價值”的目標,而不是反過來。
參考資料
?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01/openai-staff-grapples-with-the-companys-social-media-push/
?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02/openais-sora-soars-to-no-3-on-the-u-s-app-st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