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程高分到人生進階,為何Andrej Karpathy兩年前的一份「本科生實用」學習指南再次引起熱議?
近日,AI 學者 Andrej Karpathy(安德烈?卡帕斯)激烈抨擊智能體、強化學習的言論在網上甚囂塵上,也使得他的過往言論引起大家的好奇。這不,他幾年前寫的一份「學習指南」就被網友找出,并引起熱烈討論,不過不是關于智能體,也不是對強化學習的吐槽,而是給那些想要在本科課程中取得好成績的年輕學生的建議。
在這份學習指南中,Andrej 表示,自己多年來一直經受各種考試的「檢驗」,且成績還不錯,所以他想將那些對自己很有幫助的經驗法則傳授給大家。
下面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這位 AI 大神給出的建議到底是怎樣的:
總結:兩點最重要
- 通宵達旦「不值得」
睡眠很神奇。Andrej 表示,他的最佳睡眠時長大約為 7.5 小時,絕對最低限度是 4 小時左右。他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大家「熬夜不值得」:我曾多次經歷夜里被一道題卡住一個小時,第二天早上 5 分鐘就解出來了。我感覺大腦在夜間會把很多不穩定的短期記憶「提交」到穩定的長期記憶。
因此,面對大型考試,他會提前幾天開始學習,即便每天只學一小會兒,也能最大化「睡一覺」鞏固材料的次數。
- 參加習題課或復習課
Andrej 認為參加習題課或復習課非常重要,就算它們很糟糕也要去,原因在于它們能迫使你思考課程內容。當然,他也說了,「若實在無聊,可以默默做自己的事。別忘了,你還可以嘗試不同助教帶的輔導課。」
備考策略
- 把握全局、做好組織是關鍵
制定學習計劃,即使最后沒完全照做也沒關系。Andrej 的做法通常是:先梳理出需要掌握的內容,用要點形式明確列出,并仔細評估「拿下」每部分所需的時間。否則就很容易導致出現在前期耗時過多,導致后期(最關鍵的部分)因時間不足而草草略過的情況。
- 開始復習前,一定先看往年試卷
尤其是同一位老師出的往年試卷。這會為你的復習方向提供強有力的提示。每位老師的出題與評分風格不同,起初不用直接做題,但要認真記錄題型。
- 「讀懂」≠「能復現」
這也是 Andrej 經常會犯的錯誤:看書時看到一個公式 / 推導 / 證明覺得「會了」,但一旦合上書,卻發現「完了」。這大概是兩個過程調用的是不同的記憶系統。所以請務必確保能默寫核心內容,并能隨時重新推導。費曼對此深諳其道!
- 適時地與他人進行合作
前期獨立學習,后期再小組討論:別的同學往往能指出易錯點、提出關鍵問題,有時還給你講解的機會,而這也正好引出下一條:
- 別老是想著跟「學霸」混
有時候,學習也要和「弱一些」的同學在一起,因為在給他們講解內容的過程中,也會極大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
- 期末前至少參加一次老師的答疑時間
就算沒有疑惑也要去找老師解惑(編一個也行),因為老師有時會在一對一交流時透露一些關于考試的信息(是他們不會在全班面前說的的信息)。當然,也別指望一定會有,但如果有的話,幫助很大。這是不是不公平?沒辦法,事實就是這樣。而且,這樣的交流有時會讓老師加深對你的印象,總之不是壞事。
- 盡早開始復習
大腦需要時間消化知識,看似困難的內容會隨時間變簡單。
貼心小提示:期中考試預留約 3 天,期末考試約 6 天。
- 疲憊情況下可以喝罐能量飲料
若感到狀態不佳或過度疲勞,可以喝能量飲料且它們真的有效 —— 畢竟是化學反應。
- 數學類科目:練習 > 閱讀
在掌握基礎知識后,就要通過做題查漏補缺,這尤為有效。而且,練習有時還會迫使你回頭重溫那些遺漏的陌生知識點。
- 給自己做一張「備忘單」
即使不允許帶進考場也要做。寫下來本身就有幫助。最佳做法是把整門課內容壓縮到 1 頁或幾頁,最后能把它們鋪在面前且自信地說:「這就是我必須掌握的一切?!?/p>
- 在有他人學習的環境中自習(即便不是同一門課)
當周圍的同學都在學習而你沒有學習時,你會感到內疚 —— 不知道對別人怎么樣,但對于 Andrej 來說很管用。
當然,噪聲大的地方確實很糟糕,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影響學習。所以最佳場所是圖書館、閱覽室等。
考試當天
- 最佳飲食 / 飲水節奏:考前 2 小時喝咖啡并進食
Andrej 的習慣是在壓力情境前喝咖啡絕非好事,但完全不喝也不行。所以這一條因人而異,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定奪。
- 在進考場前「高效沖刺」
很多同學可能在考前就放棄復習了,想要在臨考前休息一下,這很不好,Andrej 認為這浪費了「短期記憶」的黃金期,他的做法通常是保持高強度復習到考試的最后一秒??记氨M可能高強度學習。如果真的想休息,可以安排在考前 1 小時,并確??记?30-45 分鐘全神貫注。
考試過程中
- 一定用鉛筆
這樣是為了能擦掉「垃圾解法」。
- 開做后先快速瀏覽整卷
每題用 1–3 秒掃一眼即可,抓取關鍵詞,把握試卷的整體結構。
- 先做簡單題
別讓自己在一道題上「卡殼」太久,太難的就先跳過回頭再做。Andrej 就經常跳題「我常常首輪只完成 30% 的題目 —— 有些題在「熱身」后會變得簡單,難以解釋,但確實如此。」
- 卷面盡量整潔
可能真正意識到這點的人很少:批卷的是人,那些不開心的閱卷人常常會打低分。Andrej 表示,他在本科時就懷疑這一點,而等到他當助教批卷時,更是對這一點確信無疑。
- 一定把最終答案用框 / 圈標出來
尤其當答案周圍有一堆推導時,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這樣閱卷人就可以快速給出分數。晴設身處地站在閱卷人的思路上進行作答。
- 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提前交卷(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作為過來人,Andrej 認為在答卷時大家都會有粗心錯誤,所以需要把它找出來并修正。如果一遍找不到那就繼續找,直到考試時間結束。如果非常確定沒有錯誤,就把卷面做得更易讀、易批:「擦掉垃圾、框出答案、給證明補步驟……」
Andrej 強烈堅信:「提前交卷的人很蠢?!節撛谑找骘@然遠大于繼續檢查的成本。
- 與閱卷人「溝通」
讓閱卷人看到你懂得要遠多于你寫下的內容。如果某一步你不會做,也要說明你知道后續方法,必要時別怕留下注釋。Andrej 的過來人經驗是:「信不信由你,閱卷人常常在幫你找分,所以請為他們多提供些便利?!?/p>
- 關注每題的分值
很多試卷會標每題分數,這將會提示解題方向是否正確,并幫你優先處理高分題。把很多時間花在分數很低又對你很難的題上,是不明智的。
- 只剩最后 5 分鐘仍在一道題「卡殼」,立即停止
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抓緊時間檢查所有題目,確保沒有漏答小題或未完成部分??赡茈y以想象,但很多人因此丟分。
最后,還有一條建議 ——Andrej 認為這是一條非常重要且有用的建議:「我真希望在我本科時有人這樣告訴我?!?/p>
「本科生容易陷入課程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執著于高分。但事實是:除非成績非常糟糕,否則沒人在意你的分數。我曾說,最聰明的學生通常每門課都考 85 分 —— 這樣既能保持 4.0 左右的 GPA,又不過度或欠缺學習。」
因為時間是非常寶貴且有限的資源。在達到考試不失誤的程度后,請轉向更重要的事:
- 獲取真實世界經驗:在實際代碼庫、項目或課程外的真實問題中實踐極其重要。
- 積累人脈推薦:讓老師、業內人士在推薦信中證明你的主動性、熱情與執行力至關重要。
- 規劃未來:想求職?那就積極爭取暑期實習。想讀研?那就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或善用學校資源,主動聯系老師、研究生請求加入你感興趣的研究項目。若對方認為你積極主動,成功率會大增。
- 請重視這一點:一封著名教授盛贊你「具備驅動力、主動性及獨立思考能力」的推薦信,將會完全碾壓其它因素,尤其是像成績這種「小事」。申請前如果能發表一篇論文,那將更是錦上添花。
(注意:教授最反感的是 —— 前期熱情報名項目、開會積極提問,但卻在投入一段時間后突然消失的本科生。別成為這種人(損害聲譽),也別留下任何可能印象。)
除科研外,還可參與團隊項目,或最好是從零啟動個人項目。貢獻開源代碼、開發 / 改進工具庫,創造酷炫的事物并認真記錄、撰寫技術博客。這些才是數年后人們真正看重的東西。
至于成績?它們只是沿途必須應付的瑣事。
而圍繞著這一份本科生的高分成績「學習指南」,很多人展開了討論,引起了一些網友的共鳴,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態度。
有位網友非常認可 Andrej 說的「曾多次經歷夜里被一道題卡住一個小時,第二天早上 5 分鐘就解出來了」的經歷,他認為,如果你真的嘗試解決一個問題,然后把它擱置一兩天,你通常會發現你的大腦已經對該問題做了一些很好的后臺處理。
「我經歷過好幾次,我們的一位教授也推薦過這種做法,說它是「行業秘訣」。但你必須認真嘗試解決問題,才能把它放到后臺線程?!?/p>

而有位網友對于 Andrej 所說的「別老是想著跟學霸混,成績差的學生會要求你向他們解釋知識點,而講解內容對你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惯@一點非常真實,并怒贊 Andrej「這家伙真的了解人類的思想」

還有位網友認為這份建議總結了評分制和現代大學存在的所有問題。在他看來,大學的根本目的是尋求真理,而不是職業培訓。像博洛尼亞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大學,都有著超過 1000 年的歷史,最終目的是知識培養,只有真正培養知識,你才會更適應智力工作。如果大學里的所有鬧劇都只是為了提高成績,那么大學最終就沒有履行其職責。


但也有網友覺得,雖然 Andrej 的建議或許能提供一些實用技巧,但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成功策略因人而異。由于學習風格、背景和環境的不同,對一個人有效的策略可能對另一個人無效,所以「務必審慎評估任何指導意見,并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那么你呢,你覺得這份「學習指南」有用嗎?有沒有「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