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產品線拉出來嚇我一跳,奧特曼不愧是YC出身
OpenAI現在已經完全是互聯網大廠的路數了。
頂級分發渠道(ChatGPT)+ 鋪開多條產品線——人形機器人、Agent、個人AI設備、社交、瀏覽器、購物、音樂、定制化模型……啥都有。

而且,別家的產品需要AI+,GPT+AI自己就是產品。
不得不說,奧特曼這位來自美國頂級初創孵化器Y Combinator的CEO,真是擅長玩這種玩法:
先抓10億用戶,把所有可能的產品都鋪開,看看哪些能堅持下來。

產品線上的Scaling law
事情是這樣的。
風投人Deedy在推特上整理了一份OpenAI現在的產品線,他表示這讓他想起了當年的Facebook和Google:
當你擁有了分發渠道(約10億用戶)時,就把所有東西都開發出來,看看哪些能堅持下去。

在表格中,他列舉了OpenAI正在開發的一系列產品:
協作工具:讓多個ChatGPT用戶可以共同協作,并進行實時聊天。
新型AI:將傳統大型語言模型與推理型AI相結合。
ChatGPT-agent:允許用戶創建和編輯電子表格、演示文稿,并生成復雜報告。
AI瀏覽器:集成網頁瀏覽器的ChatGPT(Atlas)

A-SWE:AI編程助手,可模擬高級軟件工程師,完成原本需要人類程序員數小時或數天才能完成的任務。
機器人軟硬件:可能是人形機器人。
AI驅動的個人設備:通過收購Jony Ive(設計了iPhone的蘋果前首席設計師)和Sam Altman的初創公司。
ChatGPT-社交媒體:用戶可以分享他們如何使用ChatGPT解決問題或生成圖像,比如已經在Sora2上驗證過的Cameo。

購物推薦功能:在 ChatGPT 中提供個性化商品推薦,并允許用戶直接通過ChatGPT購買。
定制化模型:結合客戶獨有數據和業務背景,為內部AI工具提供定制化支持。
音樂生成AI:幫助用戶從零開始生成音樂。
當然,還有一切的起點——聊天機器人ChatGPT。
掛一漏萬,還有GPT版領英。

(如果你知道其他的產品,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那么,鋪開這么多產品,奧特曼到底要干嘛?
這其實是典型的先抓住入口,再擴張生態。
首先,打造一個足夠強的殺手應用,形成分發渠道的壟斷。
以ChatGPT為例,據 OpenAI最新報告,其周活用戶已達7億。
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之后,就可以在自家地盤上嘗試各種產品:AI編程助手、瀏覽器、社交、購物、音樂……
目的很簡單:就是試錯+快速迭代,看看哪些能活下來,哪些不行就淘汰。
這種方式能把創新風險降到最低,因為失敗的產品不會影響核心流量池的生存。
一句話總結就是先用超級核心產品抓住用戶,再在自家流量池里瘋狂試產品,找到能存活、能賺錢的那幾個。
由此,這份產品線就是:先賺錢,再把你圈進生態,最后把AI帶入現實生活。
變現:如AI編程助手、做PPT/表格的 Agent,這是最直接的收入來源,把AI直接轉化為商業價值。
生態: 如瀏覽器、社交、購物、音樂,目標是讓用戶不再“用完即走”,而是在OpenAI的生態中沉浸,實現流量閉環。
未來:如機器人、AI個人設備,這是愿景,把 AI 從虛擬世界帶入現實世界,擴展影響力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此外,結合OpenAI的背景,也有網友指出,這其實是利用分發渠道的優勢來對沖創新風險——
通過不斷“自我造血”,為GPT主線的開發成本提供補償。
而這可能也間接塑造了未來幾年AI領域的競爭模式——不再是單點突破,而是生態對抗。
當然,這多少有點“大力出奇跡”的感覺:有棗沒棗,先打一桿試試。
而這一招,全世界都不陌生,玩法差不多都這樣。
奧特曼打出這張牌,跟他早年在Y Combinator的經歷不無關系。
Y Combinator專注于幫助早期創業團隊通過緊湊、密集的三個月訓練與種子輪融資來實現快速成長。
這種先鋪開多點開花,然后觀察那些能存活的邏輯,早已被奧特曼玩得爐火純青,現在更是被他直接搬到了OpenAI的產品策略里。
2019年,奧特曼離開YC日常運營,成為OpenAI首席執行官,專注于AGI研發及商業化策略。
那么,商業化有了,AGI呢?
離巨頭更近,離AGI(ASI)更遠?
毋庸置疑,OpenAI早已不是單純的學術機構,而奧特曼這一手,讓這個大模型公司越發變得像一家——
AI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十年前,OpenAI的使命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類。
(注:OpenAI于2019年采用了“限利”結構,即設立一個由非營利機構控制的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LP,以便能夠吸引投資和人才,同時堅持其使命)
十年后,OpenAI要求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社會與環境影響。
盡管OpenAI的非營利母公司仍然是公司的最終控制主體,確保其使命“確保 AGI 造福全人類”不變,但GPT研究的黃金時代,好像也跟著Ilya時代的落幕而遠去了。
PPO、Scaling Law、CLIP、GPT-3、RLHF、GPT-4……依舊經典,但對于AI這種2年前論文都能被稱為上古時代的領域來說,也多少有點老了。
換句話說,你現在還能立刻說出,OpenAI最近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是哪篇嗎?
——Why Language Models Hallucinate?

從年初的吉卜力風格生圖,到GPT找工作、GPT購物、GPT編程、甚至后續可能開放的GPT成人版、OpenAI似乎越來越不談理想,只談賺錢。
更別提,GPT-5剛出來時也是mua聲一片。
說到底,是AGI(ASI)遠了,新的Web2.0的近了。

無他,雖然很難說奧特曼這一手操作有啥毛病,但看到全球最頂級AI公司所展現的“想象力”,不過是把AI融進現有架構,而非重新開天辟地,多少有點……
不過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