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歸0的結果,AI炒股有啥可比的!
讓LLM幫忙投資,賺取被動收入,聽起來就感覺逼格挺高的。 萬一,我是說萬一,就像是以毒攻毒,把不確定性交給另外一種看似科學的不確定性,結果會變得確定了呢?
不過是癡人說夢。LLM最終的結局,就是歸0,沒有例外。

nof1.ai搞的這個比賽,賺足了噱頭。聰明的項目方選擇了幣圈大概率橫盤或者修復的時間,可以說是給足了各LLM機會。不管是早幾年,還是早幾天,BTC 半夜再打一次針,這些賭狗LLM將永無翻身之地。
項目可能就提前結束了。
更要命的是,它們都用了杠桿。尤其是超級賭狗qwen,20x杠桿賺的風生水起,像極了跟單市場上扶搖直上的階段性幸運兒們。從春天爽到冬天,最后一根冰柱從頭穿到底。
用的到底是什么策略?
開局一張收益圖,內容全靠臆想。沒人說的清,LLM用的到底是什么策略。是毫秒級別的量化,還是技術指標流,還是消息面賭狗。
實際操作過量化的人都知道,要想構建這些策略模型,單純靠LLM肯定是玩不轉的。你要讓LLM進行決策,要么把每秒甚至頻率更高的交易數據吐給它,要么把常用的指標算好了告訴它。你還要維護一個輿情分析庫,把相關的新聞喂給它。
LLM肯定是沒法實時的去根據交易數據和深度去算指標的,它沒有海量的記憶和計算能力,所以大概率要把技術指標分析好了給它。雖然說常見的指標比如 ATR、MACD 等并不是很多,可以算好了一股腦給它,但憑什么認為這些技術指標就更好呢?這些也明顯不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數據。
常見的量化交易框架
我研究過的有 NautilusTrader、FreqTrade、Hummingbot。
我比較喜歡 NautilusTrader。除去它rust編寫的高性能核心庫,它在API實現層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但是它的上手難度比較高,各種周邊設建設的不是很完善。它還有一個好處是,不管什么品種的投資,它都能夠覆蓋,甚至能夠進行投資組合的管理,比較適合想要深耕量化的同學。
FreqTrade就非常的簡單,開箱即用。它有非常友好直觀的界面供操作,可以說是上手最容易的框架。但問題是,目前的交易只支持分鐘級別的k線數據,想要做高頻交易是行不通的。
Hummingbot面對幣圈建設的功能多一些,還提供了一些做市商的策略,包括DEX(雖然小蝦米進去就是送錢的)。它有一個比較炫酷的命令行界面,當你的虧損一片紅,它起碼讓你的界面不那么刺眼。
對于一個量化交易策略,都需要哪些主要模塊呢?
- 數據模塊:你需要對接各種交易所,收集毫秒到天級別的交易數據。沒有數據分析啥呢?
- 策略模塊:你的策略要結合什么指標來決定下改撤單,不是說腦袋一熱就梭哈。賺不賺錢全看策略。
- 風險控制:容易被忽略的,但確是核心中的核心的模塊。比如倉位管理、止盈止損。它能讓你別一路馬丁扛單到底,也不要頻繁網格凈貢獻些手續費。
- 訂單管理:用來管理歷史成交的訂單,匯總和分析盈虧情況等。
- 回測模塊:用歷史數據驗證你的直覺的模塊,雖然大部分沒啥卵用。但是不回測總是不放心的是不是。
可見,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不做一些額外的工作,不提前做一些工程類的設計,而是把所有的東西交給LLM去做,這不僅在直覺上是不合理的,在實踐方面頁漏洞百出。
不得不說,營銷專業這次又贏了,晚上可以加雞腿了。



























